心经问答网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发布时间:2024-07-07 01:17:23作者:心经问答网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生于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一个典型的士族家庭,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父亲和祖父都以科第仕宦,彭际清也于乾隆34年(1769年)考中进士,授县官。然而,此时已志在西方的彭际清决意辞而不就,终身奉事佛教,广种福田,行菩萨道,解行并重,著书立说,最终成办净业。人称清中最著名的菩萨居士。

一、舍离仕途入佛教

彭际清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十六岁便考上秀才列诸生之位,第二年乡试考上举人,十八岁参加会试及格,二十二岁殿试位列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小小年纪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这在世人看来是非常光耀的事,可彭际清却认为,入仕途为官造福一方固然不坏,但也总是会陷于诸多烦恼,六根实难清净,不如索性辞官不做,志心在世间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从那时起,彭际清便以一个优婆塞的身份,担当起传承佛法的伟大事业了。

彭际清最初研究宋明理学,还跟着道士学过三年的修仙之术。也许是宿世善根的缘故,后从友人薛家三听闻佛法,便生起极大希有心和欢喜心。在京师应试的时候,结识了来自瑞金的居士罗有高,志趣相投,从此两人常常切磋佛学。后来,彭际清进一步接触佛教大德的作品,尤其是读了明朝高僧的《紫柏尊者全集》之后,开始倾心于佛法,并对佛法的相关教理发起胜解,从而树立了坚固的信心。

过了入门阶段的彭际清在佛法上精进修学,进道日深,学修上渐有超出常人的体会。直到后来读了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蕅益大师的著作后,对净土法门生起了很深的信仰,并私淑莲池大师,誓愿往生净土,自号知归子。

这时,彭际清才开始有看到家门的感觉,遂对净土法门推崇备至,自修亦劝他修,一直到嘉庆元年,时年五十七(1796),念佛安详而逝,这期间作为一个净业行人,彭际清的净土信仰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解行并重归净土

翻开彭际清的《一行居集》,开篇有《自誓文》曰: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大清国男子彭绍升,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言之凿凿,铿锵有声,其信愿昭著可见一斑。

修净土法门,重在信愿,灵峰蕅益大师亦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是在理体上抉断疑惑,是证真之本,亦谓称性。彭际清从涉入净土法门开始,便牢牢地抓住信愿,将求往生之誓愿或心忆、或口念、或书写,不令一刻离于心,天长日久,终于成就信愿力。

此后,便不必刻意去念想,信愿力亦与心镇日相随,永无离时。以信愿力为主导,在事相用功即称名念佛,极易得成就。这也是彭际清留给我们净业行人的宝贵经验,他就是这样的念佛,终于安详而脱,随其愿力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学研究上,彭际清的许多文章主要得益于阅经。他自言自读佛经,始得为文之旨,特别是受《华严经》、《般若经》及《四十二章经》等经的影响。他称这些佛经,有如千寻飞瀑和静夜钟声,发人深省而汲之无尽。佛友罗有高评价他的文字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和风扇物。

彭际清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曾撰有《四十二章》、《梵网》、《观经》、《楞严》、《维摩》、《华严》、《金刚》、《遗教》等三十余种佛经的读后记,介绍经典的大意和他的阅读体会。

其中《梵网》和《华严》是影响彭际清并使他的佛学思想走向成熟的两部大乘经典,《梵网》成就了彭的开智和行持,《华严》成就了彭的演智和宗教情怀。《梵网经》前半部略讲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是为开智,后半部菩萨戒是为行持,这最终导致了彭际清决心受持菩萨戒,终生奉行菩萨道;《华严》详说十信乃至十地,层层譬喻,大开演智,彭际清畅怀之际,其心早已入于大乘,获得宗教情怀。

由于不断深入内典,勤于笔耕,彭际清的著作和文章也逐渐走向成熟。他在闭关念佛期间撰写的《受菩萨戒发愿文》、《闭关发愿偈》、《安居回向偈》及《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等,信愿庄严,感动人心。

晚年在杭州武林门外,同两三位禅侣静修。他在这里安居二年,后因病回家。他喜欢太湖秀峰寺的风景之美,掩关僧舍,常在那里专修净业。

1785年,他屏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系心一佛,称所住处一行居。后来他把生平所作愿文、叙、题记、铭传等有关佛教杂著编成《一行居集》。其余作品主要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二林居集》、《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等。

此外由他发起编纂,经其从子彭希涑等编成的有《净土圣贤录》,这些都曾为净业行人的修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作品在流通,为行人作导航的明灯。

三、勤耕福田终不辍

彭际清一生虽不甚富有,但极其注重悲田、福田事业,救济贫困孤寡众生,从事刻经、饭僧、施衣、放生等善行,二十年来坚持不懈。他曾集资一万两银钱,存放在钱庄,利用所得利息创建佛寺、刊印佛经、斋僧供佛。

设立近取堂周济穷苦;设置润族田(俗称义田)救济贫困族人;创办恤嫠会照顾寡妇孤儿;创立放生会保全众生性命。从事如此善事,都有发愿文,一一回向西方极乐世界。

对于道友如罗有高、汪缟等,与其通信论道,言辞恳切,交流正法。罗有高在京屡试不第,每次南归,彭际清都请到自己家,带着一起游名山或闭关念佛,让罗有高沉浸于宗教信愿中。汪缟聪明才辩,但言行时有未相应处,彭际清就写信规劝。他们三人的友谊之笃,一时传为美谈。罗、汪二人早逝,彭际清都为他们编集遗文,刻行于世。

乾隆六十年秋天,彭际清因感风寒腹泻,仍住在苏州文星阁。入冬后,精神逐渐耗尽,便将所有作善事的资财,一一清楚交付侄儿祝华,并嘱咐永不可废除此等善举。彭际清就像佛经中所述的大善长者(居士),以实践佛教悲愍众生的情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回向西方,死而后已。

四、为行人作真净善友

彭际清自皈依佛法后,开始素食净行,在家中善于带领妻女学佛。他的妻子受了优婆夷戒,两个女儿日常读诵《妙法莲华经》,家庭生活中充满了佛教的气氛。1773年,彭际清34岁时,从苏州华藏庵闻学受菩萨优婆塞戒。

此后,彭际清一生谨慎奉持优婆塞菩萨戒,宁舍身命,不犯根本,内为家人、外为道友都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现代知识分子家庭能做到彭际清居士这样的非常稀少,有的家庭丈夫学佛妻子反对,有的家庭妻子学佛丈夫反对,或者父母学佛,儿女漠视;或者儿女学佛,父母摇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佛的一方,偏执佛法,而对世间法不很通达,服不了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家人。

这一方面说明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广泛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表现我们佛弟子的方便善巧不够,不能用柔软心摄受家人,这里正是我们居士应当学习彭际清菩萨的地方。

在外面,彭际清则好与各道人士交游。少年读儒书时,彭际清仰慕高攀龙的为人;学佛以后,又慕庐山刘遗民的逸行。他的生平知交,有同府高官汪缟和江西瑞金罗有高,三人都治理学,为清代理学中的一个流派。

学佛以后他们又成了清净法侣。彭际清曾与汪缟共立建阳书院。罗有高喜究天台教义,又遍读大乘经及诸经义疏,而彭际清则独归信净土法门,除了莲池大师外,还很推重省庵大师。并与同时的北京红螺山彻悟大师、扬州高旻寺昭月、浙江天目山旅亭等高僧相交游,往来论道。

彭际清年轻时有志于学业,读宋明理学典籍时,结识了当时的名士汪大绅,也是一个佛教徒。汪在修念佛有相当深的体会,后来世业遭受挫折,便一心归命于西方极乐净土。初入佛道彭际清也深受汪的影响。

然而居尘学佛,犹如火中栽莲,汪大绅为事业牵绊,虽有心于净土,无奈受世缘所迫,不能如彭际清甘心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度日,矢决定心,蓦直闯去,直待华开见佛。

彭际清劝他说:非不知老兄家缘牵迫,愁闷难排,然此正吾侪进修之地。

菩萨在家,知家性空,家庭事业逼累在所难免,而彭际清却认为正好借此进德修业,磨心砺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彭际清在劝进行人时,是多么地恳切而又不失方便善巧,不愧为同修行人的真净善友。尤其是初发心道意未坚的菩萨,能遇此善知识该是何等的幸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