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的说法过程中,所遇众生千差万别,大智则为说大乘法,小智则为说小乘法,善人则为说通途的解脱之法,恶人则为说特别的救度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可谓异彩纷呈。
祖师大德为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学习和行持,结合时代因缘和众生根机,特别推崇某些经典和论释,整理出区别于其它法门的纲宗和判教体系,以突显本宗的特色,激励弟子,使之安心起行。在历史长河中,各宗各派经历着各自的兴衰演变,其中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是禅、密、净三宗。禅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秽土断惑证真,因此归入圣道门;净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净土成佛,因此归入净土门。
众生根机的差别,决定了法门的多样性,这也恰好说明了佛法严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众多的法门,是不是每个都要修行?要如何入手呢?
选择法门除了必须有经典依据、祖师传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时机,即必须要适合自己的根机、程度、环境和时代。置身于某种法门,修行时如果没有合乎经教的现实体验,得不到安心之乐,实则是法不契机。经言:
牛饮水成乳,
蛇饮水成毒。
智学证涅盘,
愚学增生死。
可见,正确的选择极为关键。
现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须避免教条、排他性和复杂的形而上学,当下就能了解,简单而又深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修持。
一、时代因缘
在选择法门之前,首先应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根机。
(一)时
世尊在诸多经典中预示佛法流传的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佛灭后五百年间,有教、有行、有证。
像法时期: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有教、有行、无证。
末法时期:一千五百年后,一万年间,有教、无行、无证。
时至末法,众生去佛遥远,无真实的行与证,所以圣道门不振。
(二)处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世尊称此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在此污浊的世界里,世人沈迷于自己所创造的梦魇之中,抱着令人伤心的幻想,倾力颂扬自我,颂扬那些毁灭世界的力量,深陷愚痴之中,还自以为学识渊博,就像盲人被盲人引领着,漫无目的地东奔西走。具有神圣意义的观念遭到否定,生命的终极探索困难重重,只有少数人踏上精神之路,周遭没有人支持他们的选择。要想净心修习甚不容易,能够用来修持的时间很少,传法的善知识也很难找到,处处都是退转之缘。在此恶世之中,纵然是未证不退转位的菩萨也会因一时不察或一念之差而落入恶业罗网,以至于前功尽废,所以,浊世依自力修行是否能够证得道果,实在是未知之数。
(三)机
生在末法娑婆秽土的众生,皆是业障深重、根基陋劣之人。经中有云:释迦本师于娑婆世界人寿百岁时示现成佛,其间众生「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弃,以重业故。」「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瞋恚,悉皆充满娑婆世界。」「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
」末法众生积习如山、心动如猿、意志薄弱、根机下劣,欲靠自力而得精纯之戒、定、慧甚难,经言「重如举三千大千世界」。佛在世的时候,众生天性淳厚、根机猛利,十人修行,九人成道。到了后来,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逐渐陋劣下来,在晋唐,尚有仗自力了脱生死的人,现在已没有了。二、圣道难证
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根机猛利的众生听闻正法,发起出离六道之心,抛弃自我的知见,止息一切欲念,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远离颠倒,严持戒律,断恶修善,努力精进,返妄归真,深入正定,不再作能起染污束缚的业,消灭再生于六道的因,以智慧剑断烦恼根,心自然与真实相应,最终必能超越世间法的桎梏,证得超越生灭的寂静涅盘。
圣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则是戒、定、慧三学:
戒:恪守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守住感官的入口,小罪亦见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统一。远离爱欲与不善,逐渐趋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动。
慧:了解并遵循四圣谛,观察思惟,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经中比喻说:修道的人像一头牛,背上负载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从沼泽走出之后,才可安心休息。
圣道八万四千法门是佛观机而说的,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丝烦恼未断,则生死即不能免。在无量法门的修习过程中,若无明师指点,若无真实持戒,若不熟悉解脱的方法,难免迷失、堕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经过长得不可想象的时间方能断惑证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说:「不要有证悟的希望,却要一辈子修行。」这对于鞭策修菩萨行的人下恒久不懈的决心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普通人而言,却是「佛道悬远,闻者生畏」了。
很多人自身烦恼未断,欲于五浊恶世救助众生。其发心难能可贵,但其做法却是不切实际的。
三、净土易往
净土法门是世尊无问自说的他力易行之法,以信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救度为要。念佛人即使烦恼丝毫未断,只要信靠阿弥陀佛,一向念佛,终将承蒙接引,成就佛道。第十八愿是一代佛教的主旨。净土三经皆说念佛往生之事:《大经》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言,《观经》有「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付嘱,《小经》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明示。
念佛法门无不可行之时,无不能行之人,因此普应群机,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世尊亲口劝导,十方诸佛证诚护念。经中说:末法时代,单靠自力修行,很少有人证得果位,惟依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本愿往生西方,才可度脱生死。《大经》说:末法万年之后,佛经渐渐流失,释迦牟尼佛哀愍邪恶炽盛的灭法众生,特留此《无量寿经》住世百年。若有众生听闻、拜读了这部经典,「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利根之人修习任一法门皆可得益;钝根之人则宜选净土门。
世尊应化之时,众生亲闻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灭后两千五百年之今日,众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见佛闻法,则应依止他力救度的净土门。
生值末法,万万不可自恃才高,轻视净土法门,岂不知连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尚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发愿偈云:
愿我命终时,
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刹。
印光大师曾开示说: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比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开显此称名念佛法门的,是唐朝善导大师。大师继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他力果教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集成了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土思想体系,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其净土思想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宗教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会现实当中,使凡夫众生也能得到人生利益。由净土信仰所衍生的诚信、谦卑、报恩、安贫乐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安定社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师所提倡的「凡夫念佛往生成佛」的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信众,以至于当时的长安城出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的,唯有称名念佛一法。
(摘录于佛恩居士所著《走近佛教》)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