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小兰幽攻琴如参禅——古琴中的佛曲《普庵咒》

发布时间:2024-12-16 01:01:49作者:心经问答网
小兰幽攻琴如参禅——古琴中的佛曲《普庵咒》 普庵咒行者先生

在古代音乐中,古琴始终是以一种独特的文人音乐形态彰显于世的。古代文人雅士涉猎佛学,加之琴僧群体的参与,使古琴与佛教产生了深厚的联系。宋人成玉礀(jiàn)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则无所不通。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声音之道可以禅通”。明代《溪山琴况》的著者徐上瀛曾寄居僧舍,受到佛教思想较大的影响,提出“修其清净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将抚琴与观修自心明心见性联系了起来,鼓琴成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古琴美学中的佛教思想同样涉及琴曲的创作、演奏、欣赏三大部分。琴曲之禅意、琴诗之禅味,讲究弦外之音、诗外之意所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古代琴曲的具体内容而言,完全为佛教内容的并不多见,目前能找到的佛曲中以《普庵咒》流传最广。《普庵咒》为中国古代首次刊印的佛曲,其原本为佛家诵讽的咒文,由南宋的普庵禅师创立。《普庵咒》又题为“释谈真言”或“释谈章神咒”。“释谈”即“悉昙”的音转。“悉昙”是梵语“Siddham”的音译,义为成就。《普庵咒》模仿《悉昙章》音节次序排列,结构严谨,易于记诵。流畅的音声,规整的节奏,不但人声诵唱动听,也易于纳入曲艺器乐之中。

《普庵咒》琴曲历经四百多年的漫长传习,亦有流变的各种版本,现今流传甚广的是“理琴轩旧藏本”。“理琴轩”版本比之前的《普庵咒》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其琴曲的特质与风格没有变动,佛教的诵唱调韵和庄严肃穆的音乐气氛依然浓厚。许建先生的《琴史初编》提到此曲:“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除首段引起之外,每段的后半段都出现了完全相同的曲调,听起来回环反复连绵不绝。”除了结构巧妙反复的特征之外,《普庵咒》使用了大量的“撮”,为一般琴曲少见,还有大量的经过音,既表现了寺院念诵的庄严之相,又不失旋律线条流动之美。《天闻阁琴谱》称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毋庸置疑,《普庵咒》是古代佛教琴曲中的象征和代表,也是古琴佛曲唯一传习至今的代表作。

本文由北京兰幽学堂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