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步红尘 第四十九集
[ 89.04.07华视播出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亲共同的期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比别人更优秀,
能够出人头地,好为自己争口气。
然而,对儿女过高的期望,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儿女身心极大的压力。
【 惟觉谈禅 】:理想的教育
问题一
父母亲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来教育子女呢?
老和尚开示:
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如果爱心当中有智慧,就能得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相反的,如果过于溺爱,就可能产生负作用。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就是说,太积极了,会使孩子产生压力,有情绪反弹、起无明;太松了,会使孩子懈怠放逸,两者都不适当。
中国有一个故事,一个农夫看到自己的稻子长得又矮又瘦,心里很难过,整天想着「怎么样才能让稻子赶快茁壮,赶得上邻家的稻子那么茂盛?」他忽然想到一个方法,就到田里面去把自己的稻子往上拉,把每一棵稻子都拉高了,自己感到非常欢喜,觉得这个方法真是太好了。不料,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稻子全都枯萎了,这就是因为过份求好心切而产生的结果。
佛经里也有一个故事,叫做「愚人吃盐」。在一个乡村里面,有一个人到亲戚家里去作客,亲戚很久没和他见面了,于是准备了很好的菜饭来款待他。其中有一道汤淡淡的没有味道,主人就叫他太太拿些盐来放到汤里,汤的味道就变得非常好。客人喝了汤,觉得这个汤特别鲜美,心想:这个盐巴实在太好了。于是就向他的亲戚要了一大包盐回家。
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吩咐他的太太把盐放到菜里。他想,这盐巴只放一点点就那么好吃,如果放多一点一定更好吃。放是把一包盐全洒到汤里、菜里,结果咸得不能下咽。所以说,做事情要恰到好处。
佛经里面还有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叫做二十亿耳,有一次,这位尊者诵经的时候很悲切、很激昂,释迦牟尼佛听到了就对他说:「你诵经这么悲切,心中一定有很多烦恼,为什么起这些烦恼呢?」二十亿耳尊者说:「世尊,我出家修行很久了,看到别人得到三昧、证了禅定、乃至于成道、证果,而我不但没有成道、证果,连三昧都得不到,所以自己觉得很悲伤,心也静不下来,诵经也诵不下去了,请世尊慈悲开示。」佛就应机施教,问他:「你没有出家以前是做什么行业?」二十亿耳尊者说:「世尊,我没出家以前是弹琴的。」佛就问他:「好,我现在问你,怎么样把琴弹得很好?如果琴上的弦太松了,有没有声音?」二十亿耳尊者回答:「世尊,弦太松了,根本没有声音。」「那么,把这个琴弦上得很紧,声音好不好听呢?」尊者回答:「世尊,弦太紧了弹出来的调子也不好听,甚至弦还会断掉。」于是佛说:「我们修行也是一样,心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懈怠,太紧张容易生无明、起烦恼,反而定不下来;太松了,这个心又容易懈怠、散漫。所以,我们的心应该保持不松不紧,诵经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尊者听了佛的教化,很快心就定下来了。
这就是教育。无论我们教育子女,或是自己做学问、学任何东西,都应该保持不松不紧的态度,在儒家就称为「中道」。我们佛法也有「中道」。「中庸之道」就是不会过与不及,这样子来教育子女,子女一定能有所成就。
问题二
中台山所规划的全人教育理想为何?
老和尚开示:
过去的教育注重在「加号」,尽量加,越多、越好,这就是一般人所谓「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它的好处但也有缺点,缺点是不容易消化,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慢慢融会贯通。现在的学校教育提倡德、智、体、群、美,称之为五育教育,朝这五个方向去努力,也可以达到一种教育水准。佛法的教育是使恶人变成好人、好人变成贤人、贤人变成圣人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启发式的,不但智慧、技能乃至于品德都能兼顾,也就是过去一般人所说的「品学兼优」。
中台山除了僧众教育、社会教育外,现在我们正在筹备学校,普台国中、普台国小乃至于普台高中。我们的教育原则是「以中学为体,以佛法为根,以世学为用」。所谓「中学」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学校伦理道德、乃至于社会伦理道德。另一方面要配合佛法的教育,从内心当中启发禅定、智慧、慈悲。然后,再配合目前的科学、资讯、技术、田园教育、语言教育。那么,从普台国中毕业的学生不但是培养了丰富的学识、技术,而且内在的人格能够提升、净化,伦理道德也能够养成。所以,我们称他为「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是多功能、多方位的综合性教育。尤其现在是资讯发达的时代,天涯若比邻,语言是做任何事业、成就任何功德的桥梁;所以,我们有特别的语言教学,每个学生要懂得四国语言:英文、日文乃至于法文与西文其中任选一科,再加上中文,一共是四国语言。
佛法是很注重教育的,从凡夫位一直到圣人的境界,乃至到大觉世尊的境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长时间的修福德、修智慧,这就是证明。这种教育首先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但是佛性还是要靠外缘来熏修,所以外在的因缘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普台国中、国小外在的设备非常完善,使其能够藉由外在环境来启发内心、养成清净的智慧、清净的品德、清净的人格。
经过小学到高中这十多年的养成,高中毕业时,学生的人格已经完整而且定型了,到大学里就可以自由发挥。等于我们练习写字一样,先练成一种规格,或者学柳公权体或者是学颜真卿体,把这种规格学好了,然后发挥自己的体裁,这样子一定能有所成就。
把佛法的道理浓缩起来,不外乎是修福、修慧。修福德,一方面是修一切世间的善法,如孝顺父母、恭敬师长、慈心不杀,这是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二方面是修佛法上的善法,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是假观善、一种是真空善、一种是中道实相善。修了这些善,才有福报,有了福报再配合我们的智慧,福慧俱足,做任何事情都会左右逢源。
在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两位师兄弟,师兄专门注重修智慧,师弟专门注重修福报。修智慧就是看经、听经;修福报就是多做一些善事、多做一些功德。这两方面都有偏差,只修智慧这个人没有福报,到最后转世出家修行,证了罗汉果,但是常常托空钵,没有东西吃;而他的师弟专门修福报,没有修智慧,以致看什么事情都看不清楚,结果最后一生堕落,变成一头大象。可是这头象长得很庄严、很有力气,被皇帝看上选为座骑,每一次出战得到胜利,皇帝就给它配戴璎珞、珠宝,而且封它官位,可以说是吃得好、住得好。虽然如此,它还是一头大象。所以佛经里面有一句诗,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福慧两足尊,无上正等觉」。如果又修福德、又修智慧,将来一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果报称为福足、慧足、福慧双修,所以我们的教育也是应该要修福德、修智慧,才能成为「全人教育」。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