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六十二

发布时间:2019-06-26 13:22:18作者:心经问答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六十二之一 翦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下诸乘人会中四一结前所作二渐次下明至化处三时文殊下显所说法四说此经下明所益众。

  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于往昔时修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佛刹此处常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之所供养。

  就化处中其城居人多有福德故曰福城城表防非东为群方之首亦启明之初表顺福分善入道初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娑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林木森耸故表当起万行庄严摧伏故大塔庙者即归宗之所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三藏亲到其所其塔极大东面鼓乐供养西面不闻于今现在此处居人多唱善财歌辞此城内人并有解脱分善根堪为道器此表所依法界本觉真性诸佛同依故云往昔诸佛曾所止住等(表顺福分善者十信为顺福分善三贤为顺解脱分善所修善根顺趣解脱故四加行位名顺决择分善顺趣真实决择分故决择即见道义如十地今表十信故是顺福)。

  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到此处已即于其处说普照法界修多罗百万亿那由他修多罗以为眷属。

  三显所说法名普照等者智用宏舒故云普照所照深广称为法界即入法界经也。

  说此经时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而来其所闻此法已深厌龙趣正求佛道咸舍龙身生天人中一万诸龙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四所益众中有二类别初明诸龙得三教意故云正求佛道即住海水中堪受得闻。

  复有无量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得调伏。

  后复有下摄三乘机得眷属教意故但云复有众生调伏不别演说故非别会(不别下以刊定记开此诸乘人会为两会谓三摄诸龙会四摄诸乘人会故今?中遮其谬释)自此第三时福城人下摄善财会亦为十门一趣求有异二修入众殊三示方不同四见处差别五遣不遣别六叹不叹别七推不推别八结不结别九去不去别十正释本文。

  今初有三句初文殊自往福城以机尚微故未发心故大悲深故二德云已去善财往求机渐胜故已发心故显重法故三末后普贤知识不就善财不往显法界位满无来去故。

  二修入众殊唯初信内有三会四众诸类不同显创修故表通收故住位已去善财一身行别在已入位希故(唯初信内有三会者问此摄善财何以笼前二会答以通末会为五相故故初二会是十信[(冰-水+〡)*ㄆ]而善财中自具五相最初信位义兼前二故就此序)三示方不同大位有三初地前知识多在南方地内无方地后兼二然南者古有五义初一约事谓举一例诸一方善友已自无量况于余方余四约表二者明义表舍闇向智故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听政盖取于此三中义离邪僻东西二边契中正之实故四生义南主其阳发生万物表善财增长行故北主其阴显是灭义故世尊涅盘金棺北首五随顺义背左向右右即顺义以西域土风城邑园宅皆悉东向故自东之南顺日月转显于善财随顺教理故此五义中初一则通次一后二地前表之契中道义地后表之亦通地前正证离相地中不以南表地后显于业用广大不同地中后文殊有示无方表般若加行有行正证无二故普贤无方无示表法界普周故有人唯取随顺一义非前诸释谓正明之义出此方故宁知西域南非明等况通方之说言旨多含(三示方不同此假有四一总辨类殊即总[(冰-水+〡)*ㄆ]诸友以为三类初地前多在南者以正趣一人从东方来不言南故地内无方者从婆珊婆下有十善友皆无南故地后兼二者瞿波指于摩耶但云此世界中有佛母即不云南摩耶指天主光云此世界三十三天天主光指遍友言迦毗罗城有童子师遍友指众艺云有童子众艺指贤圣云此摩竭提国有优婆夷此上五会皆无南也贤圣指坚固解脱长者即云南方有城名为沃田彼有长者坚固指妙月但云即此城中有一长者妙月指无胜军即云于此南方有城名出生彼有长者无胜军指最寂静亦云于此城南有一聚落名之为法彼有婆罗门最寂静指德生有德亦云于此南方有城名妙意华门德生指于慈氏亦云于此南方有同名海岸文殊普贤二俱无方地后三相有十三会五会有南八会无南故云兼二南方之明万物相见者即周易说卦中义易曰离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于此北方主阴者亦周易意说卦云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坎卦也万物之所归也世尊金棺下引内教证义如前引有人唯取下即苑公意于中有三一叙其所立故彼?序云善财询友表随顺以南行二非前下叙其破古谓正明之义既出周易故是此方耳三宁知下今?破之此有二意一则正斥其破既未寻西域内外典册安知西方无正明义亦如今人相承皆云此方立于四时西方但明三际及见西域记彼亦立其四时但以正月十六为春首耳是以未能周览无信凡情二况通方下为其立理小乘教说虽非我所制于余方所不应行者亦不应行名曰随方毗尼况于大乘况于华严通方之说一说一切说随类随方一时普应何但义求)四见处差别者三贤未证散在诸处地上证真生在佛家多居佛会地后起用亦散随缘普贤因圆克果还居佛所。

  五遣不遣者初之文殊以在最初表内熏起信前更无遣见后文殊则般若照极自见普贤法界故亦无遣中间诸友显缘起万行相资圆满故皆教遣以指后人亦显诸友不独己善离摄属故。

  六叹不叹者初文殊中未发心前所以不叹劝发心已方乃叹之后二不叹表位满故离心相故中间诸友皆应有叹其不叹者略有二缘一正在定故如海幢等二行非道故如胜热无猒婆须蜜等叹违逆化故无此二缘不叹者略(无此二缘不叹者略者如休舍优婆夷及天主光后诸善知识)七推不推者诸位知识皆有谦己知一推胜知多唯初一后三缺斯二事为显人尊德已备故而有遣者令增修无猒法门别故普贤不推佛者显果海离修故佛属本会故。

  八结不结者唯普贤有结通十方尘刹显位满证理周故余皆反此。

  九去不去者末后二位无有辞去以文殊无身显离相故普贤位极[(冰-水+〡)*ㄆ]尽法界故余皆辞去学无常师成胜进故。

  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

  十释文者于摄善财十信行中文别有四一四部云奔二三业调化三上根随逐四大圣重教今初分二先总明。

  时有优婆塞名曰大智与五百优婆塞眷属俱所谓须达多优婆塞婆须达多优婆塞福德光优婆塞有名称优婆塞施名称优婆塞月德优婆塞善慧优婆塞大慧优婆塞贤护优婆塞贤胜优婆塞如是等五百优婆塞俱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复有五百优婆夷所谓大慧优婆夷善光优婆夷妙身优婆夷可乐身优婆夷贤优婆夷贤德优婆夷贤光优婆夷幢光优婆夷德光优婆夷善目优婆夷如是等五百优婆夷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复有五百童子所谓善财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仪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觉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复有五百童女所谓善贤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贤称童女羙颜童女坚慧童女贤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后时有下别显别有四众一优婆塞此云近事男谓亲近比丘而承事故别名云婆须达多者此云善施或云财施余可思准二优婆夷此云近事女亲近比丘尼而承事故上二并由受五戒故立近事名三童男四童女并可知而数皆五百者表五位证入并通此故(婆须达多者以此文中复有须达长者故释此一拣异初会精舍之主)。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随其心乐现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诸大众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以自在大悲起说法心以自在智慧知其心乐以广大辩才将为说法。

  第二尔时文殊下三业调化中二一身意调机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下当机授法前中亦二先总调大众为授法方便故云将说。

  复于是时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有其名。

  后复于下别观善财知其不群特回圣眷善财会名因此而立偏所为故于中二先总标。

  知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地自开裂生七宝牙所谓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码瑙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纵广高下各满七肘从地涌出光明照耀复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所谓金刚器中盛一切香于香器中盛种种衣羙玉器中盛满种种上味饮食摩尼器中盛满种种殊异珍宝金器盛银银器盛金金银器中盛满琉璃及摩尼宝玻璃器中盛满砗磲砗磲器中盛满玻璃码瑙器中盛满真珠真珠器中盛满码瑙火摩尼器中盛满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满火摩尼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又雨众宝及诸财物一切库藏悉令充满。

  二知此下别显别中二先观外缘后观内因前中亦二先别明。

  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

  后以此事下总结财多属依善通依正财现是其善相称曰善财亦犹善现立称(财多属依者亦有法财故云多也)。

  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

  二又知此下观内因者此亦称善对上为财又解心顺理曰善积德无尽曰财文有十句初一唯宿因信解已去皆通过现。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已安慰开喻而为演说一切佛法。

  第二当机授法中三初结前标后二所谓下别举法门三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下结说劝进。

  所谓说一切佛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说一切佛次第法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说一切佛法轮化导法说一切佛色身相好法说一切佛法身成就法说一切佛言辞辨才法说一切佛光明照耀法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

  就别举中十句初二约佛因一积集万行二念念不断次七约佛果于中前三妙用摄生后四体用圆备第十句通因通果通理通事。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殷勤劝喻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作是事已即于其处复为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

  三结说劝进中结前所说普及无偏指前因法劝令进修令发大心求前佛果令忆宿善使不自轻余非此机随宜更演。

  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利而说颂曰。

  第三尔时善财下上根随逐同餐妙旨独颖众流重法随师说偈求度文中二先总序说因二正陈偈颂今初由己发心故。

  此菩提心为当何位善财童子为圣为凡古有多释一云即地上菩萨言发心者证发心也一云是地前实报凡夫但有宿善信根现熟有云古不足依自引安住地神云此人己生法王种中斯文可定然自为二解一谓智智契法性生在佛家名法王种即已入地二谓据多闻熏习胜解真性成就佛种名生法王种中即三贤内种性菩萨然此师解依于前义不异初师依于后义未殊次解何足异焉又以此文为证者则慈氏云一生净菩萨行见普贤处等诸佛等复云何通无执一文自相矛盾贤首云应是善趣信行中人依圆教宗有其三位一见闻位即是善财次前生身见闻如是普贤法故成解脱分善根如前叹德中辨二是解行位顿修如此五位行法如善财此生所成至普贤位是三证入生即因位穷终没同果海善财求生是也若尔定是何位谓以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历五位随在即彼[(冰-水+〡)*ㄆ]以遍一切故如普贤位此之一解甚顺经宗但更有一理谓历位而修得见普贤一时顿具地狱天子尚三重顿圆何以善财克定初地等又定初地言为是未见文殊前耶为是已见普贤竟耶一生有增进耶始末定耶无得管见以害经宗(自古不足依下次叙下古破昔自立然此师下三破下古有二意一纵显不异昔下古即刊定记二又以此为证下夺破显其引证难凭以违余文故若尔下二叙昔成立于上三生之中揩定今解行生是何位故先自问后以在下自答但更有下?正其释以向古释复似违前故谓前定三生今生但是解行而非证入及至后释即言寄地即是地位岂非证耶故今正之一时顿具即是第三证入生故亦成渐顿得交彻故地狱天子下?引经文证成正义结弹刊定)。

  三有为城郭憍慢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池堑愚痴闇所覆贪恚火炽然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贪爱为徽缠谄诳为辔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诸邪道悭嫉憍盈故入于三恶处或堕诸趣中生老病死苦。

  二正陈偈辞三十四颂分二初四颂伤己沉溺自勉不能后三十颂仰德依人请垂拔济前中亦二前二明依果起因长迷不出故喻之以城后二明依因趣果生死无穷故喻乘恶乘又初二迷于苦集后二失于灭道今初文也三有悦情即起惑之处愚迷三世即起惑之因魔王即起惑之缘童蒙乃起惑之者余皆所起之惑然三界受生皆由着我起依我起高而难逾故六趣门中出入不息余可思准(余皆所起之惑者上来初释第一句愚迷下释第五句魔王下释第七句童蒙下释第八句今余即二三四六句然三界下释第二三句略不释四六二句四望于五五是发业之本四是润业之爱六通发润即六地中无明所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生名色芽也言苦集者相三及八即是苦果余五皆集略无有业含在魔王及后二偈行邪之中)后二中初偈失正行邪道后偈入苦无涅盘徽者束也缠者索也又三股曰徽四股为缠盈者缓也懈也(失正行邪者由前无明而起行故又前三句即起业之惑亦业俱之惑第四句即所起业后偈初句即覆业烦恼由于前二迷我我所以我对所而生四惑一于未得处而生谄诳二于不可得处而生于嫉三于已得处便生悭憍后之三过在覆业中疑惑弊眼即正能造业疑于有果无果不见未来故造恶业不见苦故造善业故下三恶即恶业果诸趣即通善业)。

  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能竭烦恼海愿赐少观察妙智清净月大慈无垢轮一切悉施安愿垂照察我一切法界王法宝为先导游空无所碍愿垂教来我福智大商主勇猛求菩提普利诸群生愿垂守护我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剑自在降魔军愿垂拔济我住法须弥顶定女常恭侍灭惑阿修罗帝释愿观我。

  第二请拔济中分三初十三偈赞人求法次十五偈赞法求乘后二偈双结人法前中二初六偈对前苦集希垂拔济后七偈对失灭道冀成行果皆上三句赞文殊德偈各一德后一句正求运济。

  三有凡愚宅惑业地趣因仁者悉调伏如灯示我道舍离诸恶趣清净诸善道超诸世间者示我解脱门世间颠倒执常乐我净想智眼悉能离开我解脱门善知邪正道分别心无怯一切决了人示我菩提路住佛正见地长佛功德树雨佛妙法华示我菩提道去来现在佛处处悉周遍如日出世间为我说其道善知一切业深达诸乘行智慧决定人示我摩诃衍。

  就后七中初一总求其道次二求涅盘道次二求菩提道后二求见道缘。

  愿轮大悲毂信轴坚忍辖功德宝庄校令我载此乘总持广大箱慈愍庄严盖辩才铃震响使我载此乘梵行为茵褥三昧为采女法鼓震妙音愿与我此乘四摄无尽藏功德庄严宝惭愧为羁鞅愿与我此乘。

  第二愿轮下叹法求乘中亦对前恶乘以求胜乘尚异二乘况驰骤三界(况驰骤三界者书云尧舜安车夏殷步骤言其道不及前今以一乘为安车安车牛车尚异二乘羊鹿岂况三界步骤)于中分四初四求悲智定摄利他乘(初四颂求悲智定摄利他乘者总相释也初偈是悲二是智三定四即四摄然下四假皆明乘义今当别配初偈有五一愿行相扶如轮致远二一切佛法皆依大悲犹如众辐以凑一毂三信心不退如轴居心四坚忍不动如辖贯定五诸功德实而为庄校即通五度末句结求可知第二偈三义一总持摄法如箱摄物二慈愍覆荫如张忆盖三四办演法如鸣銮铃第三偈三义一梵行严洁如净茵蓐二三昧适神如侍婇女三法音警物如击故声第四偈三义一四摄益物无尽如藏二功德圆净如宝庄严三牛有羁鞅离过引车人有惭愧拒恶崇善)。

  常转布施轮恒涂净戒香忍辱牢庄严令我载此乘禅定三昧箱智慧方便轭调伏不退转令我载此乘大愿清净轮总持坚固力智慧所成就令我载此乘。

  次三求十度自行乘(次三求十度自行乘者初偈四度一施为行首二轮为车本三戒能防非诸行皆净故如涂香三内忍贪嗔外忍违顺则万行端严也四精进坚牢?万行故次偈三度一禅能摄散如箱持物亦能空心如四周箱中空为用二二二度共为轭者般若观空方便涉有有方便慧解有慧方便解此二相资共成一观犹如一轭二显交彻可以引行故于余处名为父母具上三度调伏不退后偈三度一愿令行满故喻于轮然初施轮是行之首此之愿轮以导于行故有二轮慈氏云如龙布密云必当霔大雨菩萨发大愿决定修诸行行愿相扶故有二轮二即力度力有二种一思择力故有总持二修习力故有坚固如车坚固能持是有力义三智度决断无行不成如有巧智令车成就故云闭门作车出门合辙)。

  普行为周校悲心作徐转所向皆无怯令我载此乘坚固如金刚善巧如幻化一切无障碍令我载此乘广大极清净普与众生乐虚空法界等令我载此乘净诸业惑轮断诸流转苦摧魔及外道令我载此乘。

  次四求二利灭障乘(次四求二利灭障乘者初偈三义一普贤之行周匝庄严一乘之体二悲不伤物故云徐转三上二无缘故所向无怯不畏众生难化万行难修故次偈三义一般若证理如金刚坚断迷理惑如金刚利二方便善巧依根本成犹如幻化断迷事惑如车之巧三具斯二道二障皆亡云一切无碍次偈即无缘慈与乐即慈普被称广大无缘故净如车中虚则无不载故虚空等法界也后偈断三杂染降魔制外皆取二轮摧坏之义)。

  智慧满十方庄严遍法界普洽众生愿令我载此乘清净如虚空爱见悉除灭利益一切众令我载此乘愿力速疾行定心安隐住普运诸含识令我载此乘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如是运众生令我载此乘。

  后四求运载广大乘上四即同三贤十圣皆文义多含可以意得(后四求运载广大乘者初偈取车备体庄严义二取中虚普益义三取安稳速疾义四取不动普益义上四三贤等配文甚显)。

  四摄圆满轮总持清净光如是智慧日愿示我令见已入法王位已着智王冠已系妙法缯愿能慈顾我。

  后二偈双结中初偈结法愿见后偈结人请摄。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第四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下大圣重教成其胜进之行文分四别一略赞略教二广问广答三指示后友四念恩辞退今初先赞一赞发心发心在前长行之中二赞近友问行在前偈内后善男子亲近下教往近友云何近友是种智初因法无人弘虽慧莫了故下德生中广显其相涅盘二十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乃至广说以为全分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历事多时故宜勿懈(法无人弘虽慧莫了即暗用上经须弥顶上偈赞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涅盘二十者此是阇王寻路而来如来道叹经云尔时佛告诸大众言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莫若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乃至广说即涅盘二十六说第四功德谓亲近善友广引舍利弗等非是众生真善知识我是众生真善知识广引昔事见佛成益最后云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故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是故菩萨修大涅盘具足第四亲近善知识释曰此言顺于西域若顺此方应言善知识是半梵行我言不尔善知识是全梵行故?义引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六十二之一

  音释

  赫奕

  (赫呼格切奕羊益切赫奕盛大也)。

  憍慢

  (憍举乔切恣也慢莫晏切慠也)。

  堑

  (七艳切坑也)。

  徽纆

  (徽许归切绳也纆莫北切索也)。

  辔勒

  (辔彼义切马缰也勒卢则切马??也)。

  毂

  (古禄切车辐所辏者曰毂)。

  轴辖

  (轴直六切车轴也辖胡忧切车轴头也)。

  羁鞅

  (羁居宜切鞅??两切羁鞅马络绊也)。

  轭

  (于革切车轭也)。

  鞞

  (骈迷切)。

  辐

  (方六切轮轑也)。

  辖

  (胡瞎切车轴头铁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六十二之二 翦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二善财白言下广问广答中先问后答今初有十一句望前偈中文有二势一前别此总谓于前悲智等别行总修学故二前横此竖悲智等行位位同修趣入圆满等从始至终故。

  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

  就此诸句初二为总故下诸友中多但举此谓若学解学行始修终修皆名修学唯因圆无学果满无修故又学摄于解修摄于行二句已收解行尽故。

  应云何趣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入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随顺菩萨行应云何忆念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余九句别一始趣向二即事造修三治障离过四达证分明五具足获得六随顺人法七长时无间八无余修习九究竟圆满若竖配者谓十住解能趣故十行正行故十向普贤悲愿能净障故初地始入如故二三四地世出世行皆成就故五六七地能随世故八地无功无念无间断故九地知诸稠林广利益故十地等觉方圆满故横竖无碍是所问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而说颂言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已发广大愿除灭众生苦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二尔时文殊下答于中二先以偈颂别赞别教后长行内总赞总教今初十偈分五初二偈赞其发心于中初二句总赞次三句指其发心之体即三种心谓悲以下救智以上求大愿为主故慈氏云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后三句显发心意乐谓不求五欲及王位等但为众生故。

  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

  二有一偈略教谓若猒苦趣寂则大道不具魔小所坏若能了生死之实息爱见之疲则摄众魔为侍不溺实际之海故一切莫坏(则摄众魔为侍者即净名问疾品文殊问言此室何以空无侍者广答空竟云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释曰此中但用摄魔耳言不溺实际之海者对于小乘已见七地)。

  福光福威力福处福净海汝为诸众生愿修普贤行。

  三有一偈重赞其发心之德以为物发心福之胜故有智之福为福光凡小不坏之福为威力能生众福为福处离障深广为净海。

  汝见无边际十方一切佛皆悉听闻法受持不忘失汝于十方界普见无量佛成就诸愿海具足菩萨行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汝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汝于无量刹无边诸劫海修行普贤行成满诸大愿。

  四有五偈广教具答十一句问初偈答二总句谓若见多佛闻法则能受学于解持而修行次偈答次三句谓若趣向见佛成就大愿则能具行具则行净次二句答入与成就谓证入真空而不碍涉有了达妙有而不迷于空是入方便若如是入即住菩提何行不成次二句答随顺问若顺佛学是真随顺自然顺于一切智法次一偈答忆念谓刹尘诸劫相续修行斯为忆念后一偈答后二句谓多时处修则增广圆满大圣此中总教诸法显十信中总相信故下诸善友各别教示显入位后别修证故(大圣此中下总显文意)。

  此无量众生闻汝愿欢喜皆发菩提意愿学普贤乘。

  五有一偈结益。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求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第二长行总赞总教中先赞但言发心已含前别义后善男子若欲下教谓但能求友离过则前诸问皆圆于中先按定上令求友不得犹豫言善知识者谓能令于未知善法令知未识恶法令识或二字并通识约明解知约决了真为拣似然知识有五一知识世间善恶因果而令修断二猒世乐而欣涅盘三有悲心相心修度四以无相慧令物修行五令无障碍修满普贤行此五前前非真真唯第五人能行此是人善友若约法友教理行果皆善友也(人能行此是人善友者然贤首有三义一者人善知善?上列五即皆是人结云人能行此即人善友二法善友彼有六位一人天法二小乘法后四即四教法故今?通云教理行果皆善友也三合辩者彼亦有六谓于上六法各说一门而授机故?意不存第三第三不异初门故)后善男子求善知识下诫劝随顺是劝余皆为诫设有实过尚取法亡非况权实多端生熟难测(设有实过尚取法亡非者故什公常说偈云譬如淤泥中而生青莲华智者取莲华勿观于淤泥即其事也况权实多端者亦涅盘经第六四依品云如庵罗果生熟难知谓内怀腐烂外现律仪此为外熟内生内具深法外示毁禁之相为内熟外生是则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说有迦罗迦果镇头迦果二果相似迦罗迦果则恶药人镇头迦果则好益人喻善友恶友外相相似故难知也其权实多端通于诸经婆须胜热无猒等逆行此为权示岂得为非故难测也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是以大贤韬德露疵含光匿曜不可知也)。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

  第三善男子于此下指示后友于中二初举友依正后汝可往下劝往教问今初国名胜乐者次下知识寄当初住胜过前位是信所乐故山名妙峰者山有二义一寂静不动义二高出周览义以况初住解心创立依定发慧寂然不动智鉴无遗彻见果原下观万类山以表之登此心顶便成正觉故曰妙峰友名德云者具德如云云有四义一普遍二润泽三阴覆四注雨以四种德如次配之一定二福三悲四智然此德义就事就表通皆具之而创出外凡故以比丘为表教问可知(然此义者就事即约德云身上就表即约初住法门亦具定等四义)。

  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欢喜踊跃头顶礼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辞退南行。

  第四尔时善财下念恩辞退庆闻后友故喜跃怅辞德音故悲泪下诸善友仿此可知然后二段义虽属后文属前会。

  问大圣有智能演善财有机堪受何不顿为宣示而别指他人历事诸友明此深旨略申十义一总相而明为于后学作轨范故谓善财求法不懈善友说法无吝故二显行缘胜故谓真善友是全梵行如阇王之遇耆域犹净藏之化妙严等三破愚执故谓令不师愚心虚己遍求故四破见慢故谓令不观种性不耻下问遍敬事故五破遍空执故谓不唯无求无求之中吾故求之六令即事即行宁可少闻便能证入不在多闻而不证故七为破说法者摄属之心我徒我资彼此见故八为显寄位渐修入故若不推后则位位中住无胜进故九为显佛法甚深广故善友尚皆谦推凡流岂当臆断十显善财与友成缘起故谓能入所入无二相故无善友之外善财则一即一切明善财历位也无善财之外善友故一切即一多位成就皆在善财由是卷舒自在无碍上之十义初一通于师资次五多约资说第七约师后三约教思之可知(谓善财求法不懈等者即暗用净名第三菩萨行品如来为众香菩萨说法中不尽有为之义经云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一切智心而不废忘教化众生终不猒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猒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等今但要二句耳阇王之过耆域者已如向引犹净藏之化妙严即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净藏净眼为王现变王乃??心诣佛得益王自述云世尊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今得见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谓令不观种姓即菩萨戒不得观法师种姓经云若佛子初始发心未有所解而自恃聪明有智或恃高贵年宿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饶财七宝以自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其解法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而实有德一切经律无不尽解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而不来咨受先学法师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不耻下问即论语云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不耻下问宁可少闻便证入故者暗用涅盘高贵德王菩萨品彼文具云宁愿少闻多解义理不愿多闻而于义不了)。

  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觅渴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

  大文第二向胜乐国下有十善友寄于十住即为十段然下诸善友古德科判从一至十虽皆有理今略存一二谓一依辩法师科为三分一闻名求觅是加行位二受其所说是正证法界三仰推胜进是后得位或分为五分一举法劝修二依教趣入三见已请敬四止示法界五仰推胜进上二并约位科故取前段指示后友以属后段方便以后友名属后位故约义甚善而文小不便今依意公及五台论约会科之分为六分而名小异一依教趣求二见敬咨问三称赞授法四谦己推胜五指示后友六恋德礼辞而诸文多具其有增减至文科判(古德科判从一至十者初总为一谓各一位故二依远公分之为二初亲近善友后告示下??闻正法其系念思惟及如说修行并在文中就初近善友于中有四一闻善友二求善友三见善友四请问法要就初闻善友中亦四一列国名是通处二山等是别处三善友名四教往诣二求善友于中有三初闻心喜二礼足辞去三渐行访友三见善友中二先往见后设礼退住四请问法于中有三一白已??心明己有机二而未知等正问行法三我闻等叹德诸说近善友竟二闻正法于中有二先叹发心后正为说法说法中二初说证量法门后仰推等说教量法门此段科文诸位多同少有不同者三辩法师分为三分具如?文就中有人云别说有三一约人二约法三合辩初约人者于中有三初闻名等为方便二正见人为法界三问法等彰其胜德二就法中亦有三者一言教为方便二智眼所得为法界三通明业用以显其德三人法合辩亦具三法初闻名至处为方便次见人得法为法界后说往因及推胜等以显其德释曰虽有此三辩公本科但是后合耳四衍法师等分为四量一闻名等是教量二依教寻求是信量三见彼依正是比量四闻彼所说是现量此四即是闻思修证也更开为五于上第四现量之中开出自分胜进二位余同前辩更有分五亦如?辩六依意法师等分作六分一明求诣心行二明见敬咨问三赞说已知以授善财四说已未知五更示知者劝令往诣六辞退奉行若依五台论亦作此释或有一师分之为七于前六中第二之内先致敬后咨问法要八或分为八于前七中第三之内先赞发心后说己法九或分为九于上八中第五段内先示已劝往后教问叹德十或分为十于上九中第六段内先致敬后辞去上十种科中前五约位科后五约会科文并通在今?从其要当存其三释取六释文而名小异者随稳便故将抄中六对?自知就?六中前之四段各可为二一中二者初念前友教二趣求后友二中二者先见敬后咨问三中二者先称赞后授法四中二者先识己知一后推胜知多下别科多然后二不开还成十段以表无尽)今初发心住文具斯六初依教趣求中见心陟位故曰登山智鉴位行为十方观察情怀得旨为欲见德云七觉功道为经七日忘所住位方为得旨故见在别山见则定慧双游为经行徐步徐即是止不住乱想故行即为观不住静心故若约事说即正修习般舟三昧故(今此正明初发心住者如入空界慧住空性得位不退故名为住)。

  见已往诣顶礼其足右绕三匝于前而住。

  二见已往诣下即见敬咨问于中四一设敬仪重人法故。

  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作如是下申己发心明有法器故。

  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行乃至应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

  三而未知下正陈所问彰己未知请随机说故问中于前十一句举初略后是经家略若善财略友云何领(若善财略者初谓经家之略及观新译普贤行愿品梵本亦具乃是译人略耳)。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垂慈为我宣说云何菩萨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我闻圣者下叹德请说有智善能有悲无吝故应为说诱谓诱喻即是教授以成前解诲谓诲示即是教诫以成前行下皆仿此前问但问因圆此中结期果满即发心所为。

  时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能请问诸菩萨行如是之事难中之难。

  第三时德云下称赞授法即正入法界于中二先赞器希有后正示法界今初先标二难所以赞者令自宝固欣闻法故。

  所谓求菩萨行求菩萨境界求菩萨出离道求菩萨清净道求菩萨清净广大心求菩萨成就神通求菩萨示现解脱门求菩萨示现世间所作业求菩萨随顺众生心求菩萨生死涅盘门求菩萨观察有为无为心无所着。

  后所谓下别牒前问有十一句初句牒总余十牒别文小开合而皆案次(后所谓下别牒前问者善财若不具问此云何牒故?前云友云何领)一境界即前趣菩萨行趣通能所境约所趣二即前行行则出故三即前净四即前入入即不滞空有广大心故五即成就六七及八皆前随顺其解脱门是能随顺示所作业即事业随顺顺众生心即逐机随顺此第八句亦是忆念念众生故九即增广谓不住涅盘是生死门不住生死即涅盘门以不住道即能增广十即速满普贤行若了为无为非一非异而无着者则速满矣亦即为满矣(亦即为满者上释由了为无为非一非异方能当满今意云了非一异即已穷究故为即满)。

  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正示法界即念佛三昧于中二先示体相后普观下明其胜用今初先标名后信眼下释相今初自在有二义一观境自在二作用自在决定亦二义一智决断二信无犹豫解即胜解亦有二义一约为信因于境忍可二为作用因于境印持近处为远等信智相资他境不动故名为力即三昧义二释相中信眼清净释上解义谓欲修念佛三昧先当正信次以智决了今由胜解于境忍可故于实德能正信心净了见分明故称为眼次智光照耀释上决定谓决断名智智故决定故文殊般若明一行念佛三昧先明不动法界知真法界不应动摇即是此中决定解义然约寄位正是发心住体以本解性闻熏之力今开发故是决定解(今由胜解于境忍可者谓唯识解信云谓于宝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前已频引今离用此言耳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等然文殊问及文殊说经今?之所用即大般若中曼殊室利分总收彼二经皆入大部故又彼意云欲入一行三昧先亲近解般若者听闻咨受然后能入言一行者一法界行亦无一故又云法界一相系缘法界不动法界也以本解性闻熏之力者净行品已说十信满心入此初住由信满故明信决定住菩提心三心之中解心增故即是住体言开发者发心有二一者发起通于十信二者开发在于初住亦如前释又高齐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云四字教诏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两字不离于口彼论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信千即千生信万即万生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恒常敬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暂住阎浮之法此?初心最为要也)。

  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二明胜用中亦是展转释成于中二先约内用后往诣下明其外用今初普观境界即信眼用亦释眼义以如为佛则无境非佛故云普观又若报若化一时观故(以如为佛则无境非如者大品中答常啼云诸法如即是佛金刚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既以如为佛一切法皆如也何法非佛耶又若报下然修念佛三昧多约渐修谓先为化身观次报后法今则一时耳)次离一切障释清净义若沈若浮诸盖诸取皆三昧障故(诸盖诸取者盖即五盖取谓二取故上经云不见十力空如幻虽见非见如盲睹分别取相不见佛究竟离着乃能见)次善巧观察释智光照耀谓于无色相而观色相为善巧观后普眼下结成上义谓信眼普观境界名为普眼穷如法界名曰明彻如是离障见如是谓具足清净一行三昧一行者一法界行故。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二明外用者以前即用之体则以无心之觉契唯如之境不动法界穷乎寂照之原故能即体之用用无不穷亦由前胜解于境印持随心去住于中三初明不动而往。

  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

  二常念下不念而持。

  常见一切十方诸佛所谓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乃至见阎浮提微尘数佛四天下微尘数佛千世界微尘数佛二千世界微尘数佛三千世界微尘数佛佛刹微尘数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三常见下明不往而见于中三初标次所谓下别显所见数多于中三千即一佛刹而重言佛刹微尘数者准梵本中脱十字故应言十佛刹也。

  一一方中所有诸佛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神通种种游戏种种众会庄严道场种种光明无边照耀种种国土种种寿命随诸众生种种心乐示现种种成正觉门于大众中而师子吼。

  后一一方下明所见事别。

  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于中先谦已知一即结其自分后岂能了下推胜知多即增其胜进今初一切诸佛境界者结其所观横通十方竖该三世故云一切即上普观境界一行三昧观其法身十方诸佛亦通报化种种色相兼相海故次智慧光明者结其能观即上智光照耀次普见法门即总收前二以结其名即前普眼明彻最初善友先明念佛法门者以是众行之先故智论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般舟三昧为父故依佛方成余胜行故又初住中缘佛发心乐供养故(最初善友先明念佛法门下此明次第上问也五十五友法门不同而初说者何耶从以是下答其先说之意略有二意在文可知若更进论有其十义一如?引智论二依佛方便能成胜行故三功高易进以奖物故四观通浅深能遍摄故五消灭重障为胜缘故六双兼人法易加护故七十地菩萨皆念佛故八三宝吉祥经初说故初此念佛海云听法善住依僧为次第故九即心即佛为一境故十为表初住缘佛发心乐供养故第十即?中第二意也)。

  岂能了知诸大菩萨无边智慧清净行门。

  二推胜中三先总次所谓下别后而我下结今初无边智慧即下诸门及所不说能观之智缘无边境故清净行者即下诸门离障之心而言门者随其一一入佛境故(今初下然其推胜略有二意一通指诸菩萨行如今总中但云菩萨无边智慧等二就其一门但知少分如下别说二十一门我唯得一等下诸善友多约后义?释该诸德之意)。

  所谓智光普照念佛门常见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宫殿悉严净故令一切众生念佛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令安住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力中故令安住法念佛门见无量佛听闻法故照耀诸方念佛门悉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入不可见处念佛门悉见一切微细境中诸佛自在神通事故住于诸劫念佛门一切劫中常见如来诸所施为无暂舍故住一切时念佛门于一切时常见如来亲近同住不舍离故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国土咸见佛身超过一切无与等故住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之所欲乐普见三世诸如来故住一切境念佛门普于一切诸境界中见诸如来次第现故住寂灭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盘故住远离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佛从其所住而出去故住广大念佛门心常观察一一佛身充遍一切诸法界故住微细念佛门于一毛端有不可说如来出现悉至其所而承事故住庄严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住能事念佛门见一切佛出现世间放智慧光转法轮故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住自业念佛门知随众生所积集业现其影像令觉悟故住神变念佛门见佛所坐广大莲华周遍法界而开敷故住虚空念佛门观察如来所有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二别中有二十一门各先标名后释相并从业用以受其名准晋经一一皆云念佛三昧门今略无三昧字理实应有古德判此前十念佛胜德圆备后十一念佛妙用自在亦是一理克实细论一一皆念体用无碍之佛又此诸门当文标释己自可了细穷其旨义乃多含。

  然其念佛三昧总相则一别即三身十身修观各别且寄三身释者即总分为三谓念法报化为观各别于三身中各有依正便成六观谓念法性身土为法身依正念报身华藏等刹为依十身相海等为正念余净土水鸟树林为化身依三十二相等为化身正又后二正中各分为二谓念内功德及外相好十力无畏等为化身德如不思议法品为报身德三十二等为化相好十莲华藏等为报相好则成八门而初法身二门为后六门之体若体相无碍成第九门若融前诸门为一致故于一细处见佛无尽如是重重成帝网之境则入普贤念佛三昧之门今此二十一门通是后一而随相异故有多门与前十门互有开合一智光普照门即通法身报化依正以此门为总故一切诸佛通于横竖通诸佛国故云种种严净如无量寿观经先观莹彻琉璃之地琼林宝树及作华藏观者一一境界无尽庄严无土之土方为真净等二即观色相身令见得净故而标名中念佛门三字既是通名令一切众生之言未知令作何事故准晋经应云令一切众生远离颠倒念佛门义方圆备三念内德四亦内德无倒说授菩萨见佛本为得法故五通三身依正内德外相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故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皆能随本誓愿化众生故余等可思即此亦是一行三昧随念一佛等一切故六即第九事理无碍观以理融事故随一细境见多神通唯智眼境名不可见七八皆约时并通诸身土而七约所念佛事无断八约能念时分无间九双念依正亦通报化十念即应而真过去诸佛安住不涅盘际未来诸佛亦已现成故文殊般若云今佛住世则一切诸佛皆住以同一不思议故又约随相门即欲念何佛佛便为现十一亦即体之用由了无非佛境故境境佛现十二念应十三亦念应然上十一境中见佛或谓诸佛住于境中今明知诸佛无住故远离时处之想则见一日念念而去十四念报身相好眼耳等皆遍法界故十五中念即体之用前第六微细显依中有正此约正中有正故不滥前十六念劫圆融故上二皆即体之用十七念内德十八十九皆念色相二十念依二十一通内外真应等一切身云如上出现品及上下文然上就所念辨异成其十门若与经文互开合者为门非一二十一者盖略说耳然约能念心不出五种一缘境念佛门念真念应若正若依设但称名亦是境故故上诸门多是此门二摄境唯心念佛门即十八十九二门十八即总相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十九虽随我心心业多种见佛优劣故三心境俱泯门即前远离念佛门及不可见门之一分及如虚空四心境无碍门即如初门双照事理存泯无碍故云普照五重重无尽门即称前第十门而观察故如微细等门亦是此中总意(然约能念下第三约能念[(冰-水+〡)*ㄆ]束然古人已有五门云一称名往生念佛门二观像灭罪念佛门三摄境唯心念佛门四心境无碍念佛门五缘起圆通念佛门此之五门初二名局又但称名亦阙念义第五一门名则??善及其释义但事理无碍故今改之故初一门兼摄前二此中第五方是性起圆通事事无碍义故)若约十身各以二门而为一身后一总显谓愿智法力持意生化威势菩提及福德相好庄严身以念佛之门诸教攸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故略解释无厌繁说(若约十身下即第三别约十身言各二门者初二即愿身初门愿生兜率天宫后门显周法界三四二门即智身前门十力智后门了法智五六二门即法身前门法普周一切等无差别后门体不可见不妨大用七入二门即力持身前门持令多劫后门持令常见九十二门意生身前门随意生刹后门随意生世十一二两门化身前门化周诸境后门化故示灭十三四二门即威势身前门无住后门普周皆威势故十五六二门即菩提身前门一毛多佛成菩提后门一念遍刹成菩提十七八二门福德身前门放光演法后门随乐现形十九二十二门即相好庄严身前门应化相好后门华藏刹中相好第二十一门该于十身故等空法界亦与离世间十佛相当并如前会)。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三结可知。

  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彼有比丘名为海云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第五善男子南方下指示后友于中二初正示善友后叹友胜德今初即治地住善友海门国者彼国正当南海口故表观心海深广为治心地之门故比丘海云者观海为法门以普眼法云润一切故表治地中观生起十种心深广悲云故。

  海云比丘能分别说发起广大善根因缘善男子海云比丘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当令汝生广大善根力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当令汝修广大波罗蜜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当令汝满广大誓愿轮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当令汝生广大慈悲力。

  后海云比丘下叹友胜德于中十句先一总叹后善男子下九句别就益当机叹句各一义即预指后说初一即见竟得益二即闻化宿因三即叹发心处四即闻彼受持处五六及七皆普眼法门所证八闻依正庄严九即显发心之相至文自见。

  时善财童子礼德云比丘足右绕观察辞退而去。

  第六尔时善财下恋德礼辞生难遭想故恋喜见后友故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六十二之二

  音释

  葑

  (方中切音封菜名)。

  淤

  (依据切水中泥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六十二之三 翦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二海云比丘寄治地住善友(第二海云寄治地住谓常随空心净治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治心地故)。

  文亦有六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初依教正观此明温故后渐次下趣求后友意欲知新又前即学而能思后即思而能学然思前犹属前文谓上来近友次闻正法今辨正念思惟及如说修行即涅盘四近因缘今以前义属后进趣后义属前指来互为钩锁显主伴交参且从会判属于后耳下皆准此(初依教中其文有二皆外典中意一论语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又前即学下亦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怠谓疲怠罔谓罔然无所得也今并反上故学而能思思而能学然思前下第二对前释即涅盘经意于中有二先正立理义合属前以涅盘四事是涅盘近因谓一亲近善友二听闻正法三系念思惟四如说修行故知后二即属前二此即远公分为二意也今以前义下第二明今?将后二属后会意谓思修二门即前会之义今为后会进趣故故教趣求言后义属前友指来者即是前会指示后友后友依正等合属后会由前友指来故属前会名为钩锁所指是主能指是伴又思修属前此约位判今从会判故属后也)。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思惟善知识教正念观察智慧光明门正念观察菩萨解脱门正念观察菩萨三昧门正念观察菩萨大海门正念观察诸佛现前门正念观察诸佛方所门正念观察诸佛轨则门正念观察诸佛等虚空界门正念观察诸佛出现次第门正念观察诸佛所入方便门。

  今念前中有十一句初总余别别中皆云正念观察者不沈不举寂照双流故十中一即是前观境自在二即前作用解脱三即一行三昧体及推胜中诸三昧门四念前种种众会五即前见佛六即前十方七即寿命神通等八即通观佛遍九即种种成正觉十即随种种众生心乐。

  渐次南行至海门国。

  后趣求可知。

  向海云比丘所顶礼其足右绕毕于前合掌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入一切无上智海而未知菩萨云何能舍世俗家生如来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海云何能离凡夫地入如来地云何能断生死流入菩萨行流云何能破生死轮成菩萨愿轮云何能灭魔境界显佛境界云何能竭爱欲海长大悲海云何能闭众难恶趣门开诸大涅盘门云何能出三界城入一切智城云何能弃舍一切玩好之物悉以饶益一切众生。

  第二向海云下见敬咨问于中三初设敬次自陈发心可知后而未知下咨问法要于中言愿轮者愿穷三际无有终始故对生死以立轮名余文自显。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三时海云下赞示法界于中二先赞法器后正授法前中三先本问以发心者难故若不发心不堪授法非法器故次善财下答非虚妄故。

  海云言善男子若诸众生不种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得普门善根光明具真实道三昧智光出生种种广大福海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身命无所藏积等心如地无有高下性常慈愍一切众生于诸有趣专念不舍恒乐观察如来境界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后海云言善男子若诸下正赞于中二先赞因缘难具故发者为希后发菩提心者下显发心相胜故发者难得今初先反赞后要得下顺赞事友为缘余皆是因通有十句初句为总即宿植普贤法门成种性故二具真下别初得真如三昧智光名具真实道此即了心寂照生佛德故余可知。

  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间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二显发心相中有十一句前五即大慈悲心初二总余三别次四深心修行大愿尽空界故后二直心不违法性证果智故又此十心多同治地自分十心恐繁不会(又此十心者彼十心者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己心师心导师心今此一即大悲二即利益三即安乐四安住心离恶法住善法故五即怜愍六即守护令离碍故七即同已遍法界故八即摄受法界虚空皆往摄故九即师心见诸佛故十即导师入种智故)。

  善男子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大海为其境界所谓思惟大海广大无量思惟大海甚深难测思惟大海渐次深广思惟大海无量众宝奇妙庄严思惟大海积无量水思惟大海水色不同不可思议思惟大海无量众生之所住处思惟大海容受种种大身众生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思惟大海无增无减。

  第二善男子我住下正授法要谓观法海睹佛闻法次前念佛而明此者显闻法弘传次为要故(次前念佛下生起次第)。

  于中二先明修观后善男子我作是下观成利益前中二先托事显诠二善男子我思惟下欲忘诠求旨今初先总标言十二年者一纪已周表过十千劫已入第二住故亦表总观菩萨十二住十二入故后所谓下别显皆托事表法智海十义如十地说今是悲海(一纪已周者十二年为一纪周十二辰故过十千劫者十信满十千劫入正定故十二住已见十住品智海十义如十地说者海有十德表十地故言今是悲海者故此十德与十地小异取称法故即前十种悲心一即利益心利益宽广故二即大悲心大悲甚深无能测故三即安乐始于世乐种种与故四即安住谓恶行众生令住善行故即是众宝五怜愍心悉包纳故六摄受心种种外道摄令正信如水多色同在海故七守护心已发心者皆守护故是为无量众生依住八同己心谓摄菩提大愿众生如己身有为大身故九即师心谓于大乘道习进道者推之如师师必咨受大法雨故十导师心谓具功德者敬之如佛故湛无增减以斯十悲对斯十喻有如符契故上叹十心即是法说今此海喻喻前十心称复相当)。

  善男子我思惟时复作是念世间之中颇有广博过此海不颇有无量过此海不颇有甚深过此海不颇有殊特过此海不。

  二忘诠求旨为见佛亲因可知(二忘诠求旨为见佛亲因者此中唯有四句一广二多三深四胜初二即前第一开出三即第二四即第六一海众色故为殊特余之六句不出深广故但举四又余六句余处容有故牒此四显其奇特问既叹奇特何名忘诠离前十相更求过此即忘诠求旨意也由此忘求故得见佛)。

  善男子我作是念时此海之下有大莲华忽然出现以无能胜因陀罗尼罗宝为茎吠琉璃宝为藏阎浮檀金为叶沉水为台码瑙为须芬敷布濩弥覆大海。

  第二观成利益中二先明见佛后得闻法今初即见法界无碍依正于中先见依后见正前中三一总标体相以深观心海法海则心华行华自然敷荣无漏性德无不备故(以深观等者法海即是悲海而法名通对上自心观心即心华开敷观大悲法即二利行发)。

  百万阿修罗王执持其茎百万摩尼宝庄严网弥覆其上百万龙王雨以香水百万迦楼罗王衔诸璎珞及宝缯带周匝垂下百万罗刹王慈心观察百万夜叉王恭敬礼拜百万乾闼婆王种种音乐赞叹供养百万天王雨诸天华天鬘天香天烧香天涂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幡盖百万梵王头顶礼敬百万净居天合掌作礼百万转轮王各以七宝庄严供养百万海神俱时出现恭敬顶礼百万味光摩尼宝光明普照百万净福摩尼宝以为庄严百万普光摩尼宝为清净藏百万殊胜摩尼宝其光赫奕百万妙藏摩尼宝光照无边百万阎浮幢摩尼宝次第行列百万金刚师子摩尼宝不可破坏清净庄严百万日藏摩尼宝广大清净百万可乐摩尼宝具种种色百万如意摩尼宝庄严无尽光明照耀。

  二百万阿修罗下外相为严。

  比大莲华如来出世善根所起一切菩萨皆生信乐十方世界无不现前从如幻法生如梦法生清净业生无诤法门之所庄严入无为印住无碍门充满十方一切国土随顺诸佛甚深境界于无数百千劫叹其功德不可得尽。

  三此大莲华下举因显胜。

  我时见彼莲华之上有一如来结加趺坐其身从此上至有顶宝莲华座不可思议道场众会不可思议诸相成就不可思议随好圆满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色相清净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广长舌相不可思议善巧言说不可思议圆满音声不可思议无边际力不可思议清净无畏不可思议广大辩才不可思议又念彼佛往修诸行不可思议自在成道不可思议妙音演法不可思议普门示现种种庄严不可思议随其左右见各差别不可思议一切利益皆令圆满不可思议。

  第二我时见彼下明见正报谓心行既敷则本觉如来忽然现故于中先明德相圆备后又念下因圆用广可知。

  时此如来即申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开示一切如来境界显发一切菩萨诸行阐明一切诸佛妙法一切法轮悉入其中能净一切诸佛国土能摧一切异道邪论能灭一切诸魔军众能令众生皆生欢喜能照一切众生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第二时此如来下明得闻法所以海中说者表从悲智海之所流故于中三初演说次受持后转授今初先总标普眼者诠普法故普诠诸法故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故后开示下别显所诠可知(普诠者此有三义此一约深二普诠诸法约广上二直就所诠三即从益立称既一法中见一切法则其一眼见十眼境所见之中已有能见能见之中有所见矣以一法中有一切故广如毗卢遮那品)。

  我从于彼如来之所闻此法门受持读诵忆念观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于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善男子我于彼佛所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于日日中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以随地观察陀罗尼光明分别无数品以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以清净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以光聚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以海藏陀罗尼光明辩?无数品。

  二我从于彼下明受持于中二先总显所持法多以是一多相即无尽法门故(先总显持多者即海墨书而不竭然入大乘论引此经云是海幢下说法门全同于此喻相小异云大海水尽以磨墨积大纸聚犹如须弥山四天下草木持以为笔三千世界水陆众生悉为法师于刹那顷所受法门犹不能尽此约书文不尽彼约领多不尽)。

  后善男子下别显持多之相于中先标长时千二百岁表义同十二年后于日日下别显能持所持有十种持初一闻持余皆义持二契本寂智方能入故三于一义中旋转无量故能普入四地地义殊故能分别五威力者普摄在怀故若约所诠明摄即以威力摄诸众生同九地中威德陀罗尼说六如华开引果今开发于教引于果故又华开见实以为庄严今开发言教见其旨故七可知八如空无相而包含一切显明妙理示法相故九以多智光聚于一法则义理增广故十若海含十德各辨析故诸持经者应仿此文(旋转者如下弥伽然此十句文并可知亦即治地中胜进十法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等但有开合可以意得)。

  若有众生从十方来若天若天王若龙若龙王若夜叉若夜叉王若乾闼婆若乾闼婆王若阿修罗若阿修罗王若迦楼罗若迦楼罗王若紧那罗若紧那罗王若摩睺罗伽若摩睺罗伽王若人若人王若梵若梵王如是一切来至我所我悉为其开示解释称扬赞叹咸令爱乐趣入安住此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第三若有众生下明其转授可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而修行故入大愿海于无量劫住世间故入一切众生海随其心乐广利益故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十力无碍智光故入一切众生根海应随教化悉令调伏故入一切刹海成满本愿严净佛刹故入一切佛海愿常供养诸如来故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入一切功德海一一修行令具足故入一切众生言辞海于一切刹转正法轮故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谦己结前推胜进后我唯一海岂得与彼同年者哉。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边有一聚落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善住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净菩萨行。

  第五善男子从此下指示后友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净六根故聚落名海岸者是往楞伽山之道次南海北岸故然楞伽梵言此云难往又含四义一种种宝性所成庄严殊妙故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显宽广故四伽王等居佛复于此开化群生作胜益事故然体即是宝具斯四义名无上宝存以梵音此山居海之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莫往故云难往表修行之住是入智海绝四句离分别之道故比丘善住者身住虚空故表此住中观一切法如虚空无处所故亦比丘者入道未久宜依僧故又初念佛次闻法今依僧修三宝吉祥为所依故(具斯四义名无上宝存以梵音者以具梵音经题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阿之言无跋多罗云上宝即此方之言又多罗亦是宝义则译人双存楞伽正是难往之义上之四义前二即无上宝后二明于难往高显伽王之所居故不得通难往故表此下彼具云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三空四无我五无作六无味七不如名八无处所九离分别十无坚实释曰皆有一切法言今但举三八二句以顺住空然余八亦是空义)。

  时善财童子礼海云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第六时善财下恋德礼辞。

  尔时善财童子专念善知识教专念普眼法门专念佛神力专持法句云专入法海门专思法差别深入法漩澓普入法虚空净持法翳障观察法宝处渐次南行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观察十方求觅善住。

  第三善住比丘寄修行住(寄修行住者巧便观有增修正行故)文亦具六一依教趣求中二先念前友教有十句初一通念示教人法次三念前闻佛说法事次三思入海观事后三证理治障摄法观修二渐次下趣求后位可知。

  见此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无数诸天恭敬围绕散诸天华作天妓乐幡幢绘??悉各无数遍满虚空以为供养诸大龙王于虚空中兴不思议沉水香云震雷激电以为供养紧那罗王奏众乐音如法赞羙以为供养摩睺罗伽王以不思议极微细衣于虚空中周回布设心生欢喜以为供养阿修罗王兴不思议摩尼宝云无量光明种种庄严遍满虚空以为供养迦楼罗王作童子形无量采女之所围绕究竟成就无杀害心于虚空中合掌供养不思议数诸罗刹王无量罗刹之所围绕其形长大甚可怖畏见善住比丘慈心自在曲躬合掌瞻仰供养不思议数诸夜叉王各各悉有自众围绕四面周匝恭敬守护不思议数诸梵天王于虚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间法称扬赞叹不思议数诸净居天于虚空中与宫殿俱恭敬合掌发弘誓愿时善财童子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合掌敬礼。

  第二见此比丘下明见敬咨问于中三初见次时善财童子下敬。

  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积集佛法云何备具佛法云何熏习佛法云何增长佛法云何总摄佛法云何究竟佛法云何净治佛法云何深净佛法云何通达佛法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菩萨云何不舍见佛常于其所精勤修习菩萨云何不舍菩萨与诸菩萨同一善根菩萨云何不舍佛法悉以智慧而得明证菩萨云何不舍大愿能普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云何不舍众行住一切劫心无疲厌菩萨云何不舍佛刹普能严净一切世界菩萨云何不舍佛力悉能知见如来自在菩萨云何不舍有为亦复不住普于一切诸有趣中犹如变化示受生死修菩萨行菩萨云何不舍闻法悉能领受诸佛正教菩萨云何不舍智光普入三世智所行处。

  三作如是言下咨问于中二先自陈发心后而未知下正陈请问于中二十句问文分为三初十句总问于法起行故佛法言通一切行法于中净治者对治净故深净者契理遍净故余可知二我闻下结前请后欲显后问异前问故三菩萨云何不舍见佛下十句别问行起胜用故十句中所行各别于中初三句明不离三宝行次二句不舍二利行次二句摄佛依正行次一句悲智无住行后二句摄法证入行皆言不舍者无暂舍离故。

  时善住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复发心求问佛法一切智法自然者法。

  第三时善住下称赞授法于中二先赞后授前中佛法是总一切智法约智然唯局果自然者法约性通果及因。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无碍解脱门。

  后善男子我已下授法中二先总标所得二若来若去下别示其相今初无碍有二义一智慧于境无碍以证无障碍法界故二神通于作用无碍由内证故所以次前明此法者闻法受持意令于境无障碍故显此住中善观众生等十种界故(显此住中善观众生等者彼经云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等为十所谓众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是)。

  若来若去若行若止随顺思惟修习观察即时获得智慧光明名究竟无碍。

  二别示其相中二先明修习得法由一切威仪顺法思修故能获得言究竟无碍者若事若理无少碍故。

  得此智慧光明故知一切众生心行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殁生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宿命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未来劫事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现在世事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言语音声种种差别无所障碍决一切众生所有疑问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诸根无所障碍随一切众生应受化时悉能往赴无所障碍知一切刹那罗婆牟呼栗多日夜时分无所障碍知三世海流转次第无所障碍能以其身遍往十方一切佛刹无所障碍。

  后得此智下显法功用于中三初通明智用无碍次何以下总相徴释三善男子我以下别明通用今初有十二句初一他心次四兼三明谓现未劫事含漏尽故次四三业化物次二知时一知时分二知流转案俱舍论时之极少名一刹那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腊缚腊缚即是罗婆三十罗婆为一牟呼栗多牟呼栗多即是须?三十须?为一昼夜言时分者西域记第二云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亦有处说昼夜初分时等又黑分白分六时四时等又准仁王经九百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为一念此则刹那非时极促以刹那之中生灭唯佛智知故小乘中略而不说后一即神足通(今初文者且顺文配若约开合取之即具十通一他心二三皆宿住以殁生言故兼三明十通知过去殁生亦宿住故四即未来际劫智通五即天眼六合二通言语即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音声即天耳通同一天耳开出故今合之七八九三皆一切法智通七断疑智八知根智九知时智十及十一并一切法灭尽智通前句刹那尽后句长时流转尽十二神足即无体性及无量色身通亦俱神境开出故故此文中通十通义百二十刹那等者此广俱舍颂文颂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此三十昼夜亦有处说尽初分时等者智论等文弥勒下生经亦说谓释迦修难行苦行得成菩提弥勒修安乐行而得菩提谓昼夜三时礼拜忏悔等谓日初分时日中分时日后分时夜初分时夜中分时夜后分时合为六时是也又黑白分六时即西域分黑白黑前白后故正月十六为正朝一时即二月二月为一时四时亦同此方春夏秋冬等者等取三际并如偈赞品)。

  何以故得无住无作神通力故。

  二总相徴释以不住不作故无碍也。

  善男子我以得此神通力故于虚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卧或隐或显或现一身或现多身穿度墙壁犹如虚空于虚空中结加趺坐往来自在犹如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遍身上下普出烟焰如大火聚或时震动一切大地或时以手摩触日月或现其身高至梵宫或现烧香云或现宝焰云或现变化云或现光网云皆悉广大弥覆十方或一念中过于东方一世界二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或过阎浮提微尘数世界或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于彼一切诸佛国土佛世尊前听闻说法一一佛所现无量佛刹微尘数差别身一一身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供养云所谓一切华云一切香云一切鬘云一切末香云一切涂香云一切盖云一切衣云一切幢云一切幡云一切帐云以一切身云而为供养一一如来所有宣说我皆受持一一国土所有庄严我皆忆念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如是一切诸世界中所有众生若见我形皆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诸世界一切众生我皆明见随其大小胜劣苦乐示同其形教化成就若有众生亲近我者悉令安住如是法门。

  三别明通用多显神足通十八变相且分为二初于空现变二或一念下十方遍供三如是一切下现形益物并可知言十八变者一于空行住等即所作自在二或隐三或显四或现一身即卷五或现多身即舒六穿度下往来七入地下转变八遍身下炽然九或时下振动十或时以手下即众像入身以高大故十一或现烧下放大光明皆悉广大弥覆十方成上放光起下遍满十二或一念下遍满十三一一佛下显示十四一一如来所有宣说下施他辩才由能受持故十五如是一切下施他安乐菩提为真乐故十六彼诸世界下所往同类十七若有众生亲近下施他忆念十八由总具无作通力故能伏他神通三假之中具矣(言十八变即是瑜伽三十七文颂云振动及炽然流布并示现转变及往来卷舒众像入十同类往趣隐显作自在制他施辩才忆念及安乐放大光明等转余有情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通谓一振动二炽然三流布亦名遍满四示现亦名显示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一切色像入身十所往同类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伏他神通十五施他辩才十六施他忆念十七施他安乐十八放大光明此十八名转变后三句明能变今文辩相义并可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门如诸菩萨持大悲戒波罗蜜戒大乘戒菩萨道相应戒无障碍戒不退堕戒不舍菩提心戒常以佛法为所缘戒于一切智常作意戒如虚空戒一切世间无所依戒无失戒无损戒无缺戒无杂戒无浊戒无悔戒清净戒离尘戒离垢戒如是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第四善男子下谦己推胜于中先谦己知一一念遍往故云速疾现形益物为成就众生后如诸菩萨下仰推胜进而皆明戒者意显上得无碍解脱皆由持别解脱戒为依地故非戒不能修治心故(非戒不能治心地故者上约法门释此句约表位释然德云是定海云是慧此中明戒显三学为初故)。

  有二十句初十一句明具胜德戒一本为益生故二自行胜故三具二利故上三异小四道共故五无能令不持故六定共故七不失行本故八顺法不谤故毗卢遮那经第六云有四根本罪乃至活命亦不应犯谓一谤法二舍菩提心三悭吝四恼害众生今此七八不犯初二无损无浊不犯后二九缘果智故十称法性故十一般若相应故不住三界次六句明离过戒一无过失谓不自贡高言我能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愧耻故二不损恼谓不因于戒学咒术等损众生故三无缺犯谓具足受持十善业道及威仪故四无杂秽不着边见故五无悭贪浊不现异相彰有德故六无悔恨谓不作重罪不行謟诈故后三显清净戒一忘能所持究竟净故二不净六尘故三无心垢故(有二十句下案文解释在相可知此二十戒亦即第十回向二十梵行但彼约自能清净方能益他故先护重首明不破不缺等行此彰菩萨本为利他故先明大悲后显无垢名或小异今当略引一大悲戒即彼第二十无恚梵行恚是悲障有彼障故无悲二波罗蜜戒即第十一三世诸佛所行梵行之道故三大乘戒即第十七无比梵行余乘无对故四菩萨道相应戒即第十八无动梵行不动二利故五无障碍戒即十三无着梵行由见真如成圣道故故无障碍六不道堕戒即第十五无灭梵行顺理而持常不遐灭故七不舍菩提心戒即第十六安住梵行心常诣理故八常以佛法为所缘戒即十四无净梵行事理具足无非佛法何所诤哉则当缘佛法性矣九于一切智常作意戒即第七佛所赞梵行称理持戒勤契圣心是缘佛智佛何不赞十如虚空戒即第九无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十一一切世间无所依戒即第八无所依梵行不依现世名闻利养不求当世人天果故十二无失戒即第五无失梵行定心持戒吉罗不犯故十三无损戒即第六无能蔽梵行鹅珠草系不能蔽之令有损故亦不损他十四无缺戒即第十二不缺梵行不犯十三等无残缺故十五无杂戒即第三不杂梵行不念破戒种种因缘闻环钏声亦不染故十六无浊戒即第十九无乱梵行定共相应故无浊乱十七无悔戒即第十二无碍梵行犯罪追悔是障碍故十八清净戒即第十增益菩萨清净道梵行不同小乘唯事净故十九离尘戒即第四无点梵行不犯堕罪无尘照故二十离垢戒即第一不破梵行若犯四重十重犹如破器无所复用最垢重故若依上释即为凭据亦同智论十戒如回向品会)。

  善男子从此南方有国名达里鼻茶城名自在其中有人名曰弥伽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第五善男子从此下指示后友即生贵住善友国名达里鼻茶此云消融谓从圣教生消谬解故城名自在于三世佛法了知修习得圆满故言有人者晋经云彼有良医名弥伽者此翻为云演轮字门含润雨法故以三世圣教法云雨一切故(达里鼻茶新译为达罗比吒唐言持富饶亦顺生贵之义以三世圣教法云雨者约表位说即彼经云此菩萨应劝学十法所谓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二修习三圆满各三为九十了知一切诸佛平等是也)。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右绕瞻仰辞退而行。

  第六礼辞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六十二之三

  音释

  殁

  (莫?切)。

  布濩

  (濩胡故切布濩分散也)。

  鬘

  (莫还切)。

  漩澓

  (漩旬缘切澓房六切漩澓水洄流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讲解

  • 心经注音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