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乐山大佛建成以来曾多次受损,并经历了多次维修。学者们发现,每次维修使大佛的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昨(11)日,记者采访了曾参与过大佛维修工作的乐山知名文化学者唐长寿先生。
修复方法不当
大佛成了“关公”
1914年6月11日,法国人色伽兰和他的几个法国同伴组成的中国考古调查团到达乐山,当时凌云寺的僧人正在对大佛进行维修,这是有据可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对乐山大佛维修活动。
据当时的图片资料显示,那时的大佛螺髻还是平直的,而且在第二层螺髻的正中,有一个约占9个螺髻位置的凹形圆圈。大佛右眼的眼角,竟然有一个很大的矩形坑穴,鼻子和右耳已经不存在了,脸部和身上也长满了杂草。
于是在1925年,一个叫陈洪范的人,决定出钱对乐山大佛进行修复。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他方法不当,结果很不如人意。
“他当时就是取乐山本地的一种红砂石,把它开成石条,然后围着大佛的头围了一圈。做成了一个面套,由于是贴上去的,大佛的五官(比如鼻子)他做不出来,于是就直接在上面画了一个鼻子,整个脸又用红丹粉涂成了红色。所以,最后形成的一种效果,大佛就好像是一个‘红脸关公’,而且是一个没有鼻子的‘红脸关公’。”唐长寿介绍道。
被当靶子
大佛很“受伤”
同一年,在陈洪范修复大佛后不久,军阀杨森将陈洪范赶出了乐山。一天,杨森军中的炮兵来到了大佛对面的河滩上面,把大佛当成了他们训练的靶子,其中有一发炮弹直接把大佛的左眼打了个窟窿。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