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学诚大和尚《感悟人生》精彩开示摘录

发布时间:2024-10-26 01:16:16作者:心经问答网
学诚大和尚《感悟人生》精彩开示摘录

人的这个身体本身没有对错,错在我们这个身体会去做错事、做坏事。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行为?就是方,一种行为是恶的、错的,一种行为是善的、对的;一种行为是害人的,一种行为是利人的。其原因在我们的心,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身体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烦恼的驱动。如何来解决我们的烦恼,如何来解决我们自己身语意会造恶业的问题,就要依靠三宝。

学习佛法要皈依、要受戒。

如果没有皈依,没有受戒,我们就学不到佛法,我们就学不好佛法。

我们皈依——皈投三宝以后,就要根据三宝的要求、根据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指导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的起心动念要同佛法相结合,根据佛法来思考问题,根据佛法来认识问题,根据佛法来说话,根据佛法来走路,根据佛法来做事。也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按佛法的要求怎么样说才对;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做这件事情会不会违背佛法;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在路上有没有踩到蚂蚁,有没有踩到昆虫,有没有踩到一些小动物;我们去的地方是不是适合我们去,去的地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利……这些我们都要去考虑。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习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了。我们学佛到一定时候,来到庙里法会参加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学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当然你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发善心,还是起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诚、非常恳切,我们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烦恼。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障碍我们来到庙里听闻法,使我们不能如理思维,不能如理抉择,不能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骄慢是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内心是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有些内心的问题,是你过去世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了,把你内心那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给塞满了。那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障碍、问题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我们要改变,让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变成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要改恶行为善行,改害人为利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生活态度,要靠什么呢?要靠智慧,要靠愿力。

佛法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利自己,包括利一切的人,动机摆在第一位,并且动机是贯穿一个人所有行为的始终。社会上靠职业、靠事业,我们佛法靠什么呢?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智慧具足了,智慧多了,你就会成功,你成功的概率就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智慧比较低、比较差,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结果就小。

愿力决定什么呢?愿力决定着你的始终,也就是决定着你的开始跟结束。

一个人只有发了愿,他才有力量去克服种种的困难,去解决种种的问题,去面对自己内心种种的烦恼和阴暗面。如果没有发愿,内心就没有力量。

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光发愿还是不够。我们发愿就是要做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把它做成,无论如何要把它做好,发愿以后还要靠智慧完成。智慧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怎样才能够把它做好。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学佛法而来。如何来修学佛法?就要根据戒律,需要皈依,所以它是一层一层下来的。

我们初学的人怎么办呢?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超越世间的我。世间的我目标都比较近,很多的行为都有问题。超越自己,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大家都按错误的认知去做事,反而变成错的都是对的。你要去超越,要去解脱,就要在这方面去努力,超越“以自我为中心”。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问题,忽略了别人,忽略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要去超越,超越人生的短暂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

我们遇到烦恼、发现烦恼的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

佛法一方面既要借助语言文字,一方面又要不被语言所拘泥,超越语言文字。(“名”和“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五蕴皆空,名相也都是空的,都是无自性的。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我们心意识所感觉到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上一切法的虚妄分别,种种的名跟相,目的不是要来否定这个世间,而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于这个世间,不要迷恋于这个世间,要超越于这个世间,要解脱于这个世间一切的名跟相。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对治法,用佛法来对治自己对假名、假相的执著。我们要慢慢去培养这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培养需要靠佛法、靠修行、靠用功,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对治。

如果没有信心作为前提、没有信仰作为前提,我们所有的一切就仅仅是在文字理论上的推演。单纯在文字理论的推演,与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干的,这种意义是不大的。

我们怎么样去对治烦恼,我们怎么去注意它呢?注意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自己的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三宝、对佛法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是烦恼出现了。烦恼出现的时候,就要靠佛法来对治。我们一看一比对,发现思想已经脱离了佛法,违背了佛法,那么这种思想就要不得了。这样一来,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见解,就会得到很及时地调整。

那么如何对治呢?就是要去修行,修行才是真正的对治法。比如犹太教徒,他们在安息日是绝对不工作的;基督教徒每个礼拜是绝对要去做礼拜的;穆斯林每天向麦加祷告五次。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时时刻刻对自己信仰的对象能够真正地皈依,真正地回归,真正地来收敛自己这些世俗散乱的身语意行为。否则的话,我们美其名曰在学佛,是佛教徒,而实际上我们的所作所为,很难根据佛法的观念来实践。

我们只有在真正对治烦恼的时候,只有真正去用功、去修行的时候,比如念经、打坐,或者我们研讨,或者用倾吐法来比对、来对治自己内心的时候,用功的时候、用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条件,自己是否对治得了内心的烦恼。如果我们没有刻意花工夫去对治烦恼,我们一天当中,乃至一年当中都是处在无明状态;我们只有刻意去对治、去用功的时候,才有办法去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烦恼;我们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烦恼,才是修行的开始、用功的开始。如果没有发现、发现不了,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心外做功夫,都是在心外来论法,都是在心外来论道。

我们一个礼拜至少要有一次同学共修的机会,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让内心善法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在家的时候,自己孤单单的一个人很难培养出来慈悲心,智慧和愿力也启发不出来。久而久之,我们人的性格就会变得很孤僻,就不容易合群、不容易同别人相处,更不要说去帮助、利益人。我们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掌握不了,都做不好,怎么去成佛?怎么去自利利他?怎样来发菩提心,发大乘心?

我们总是非常害怕、非常恐惧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这其实是大大不必的。更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本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我们内心才会有力量。我们内心要有力量来面对、抗拒外在的种种冲击对我们的影响。就要用更强的佛法的力量去化解外在一些不好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外在的一些不好的力量无非都是贪嗔痴,无非都是恶的业力。我们内在佛法的力量比较强、善的力量比较强,自然而然就能够抵御了。如果抵御不了,受到影响,就说明我们内在佛法的力量是很弱的。

我们只有逐步培养对善法的欲望,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善法欲,才能够对治个人的私欲,以及个人为了满足私欲在社会上所做的种种事情而产生的烦恼。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进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无常。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无常,让无常这个法能够在自己的心里现起、产生作用,就容易对治自己的昏沉、散乱、失念、不正知。

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对别人不了解,对别人不理解,就是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不理解。反过来说,别人有的问题我们也会有。所有人的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心,归到人心与佛法相应不相应这一点上。

我们如果对活生生的人、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都不敏感,对我们最接近的人、对我们的最好的人、天天跟自己在一起的人,都不容易启发我们自己的善心,那么对那些陌生人、对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人,说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这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庙里听课、听佛法,抱着一颗什么心?我们不能说:我今天来,希望听到什么、得到什么。你要换一个心态,要很认真地听庙里的法师在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他指出了什么问题,他讲的是什么,他讲的这些内容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没有这样一些问题,自己在过去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状况,这些指导性的意见、说法,对自己今后会不会有帮助。如果有帮助的话,我们应该把它记住,以后能够参考,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说,自己希望听到什么,然后你来听。

攀缘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缘的办,内心一直不能平静如水,一直在动摇。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心一直被外境动摇。我们第一念看到、听到这个境界,之后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甚至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乃至几天、几个月、几年,可能就因为无法忘怀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修行,影响我们的一生,影响我们的一世,不知不觉就会有一个力量支配着自己。你对别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别人未必知道,也未必会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你对别人有这样强的一种执著观念,别人未必跟你一样。反过来说,你对别人可能会有很深的一种误会,这个误会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而被你误会的人,他自己可能反而不知道,他不会跟你一样。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我们只有面对这些攀缘的心,把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纠正,才能够以智慧、慈悲面对外在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心情不舒畅,内心有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去责怪别人,去责怪外在的环境,觉得今天事情做不成功、做不好是别人的原因,是因为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的原因,是因为外在环境条件的原因,非常容易觉得我们做不好、做失败,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其他的原因。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成功了,是自己的原因。实际上,我们做一件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自己,外在的境界、外在的人事物都是一种缘而已,是第二位的。

当我们认为外在的环境有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认为修行不修行的界限模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反观自己,要问自己: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怎么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学习佛法,不是为别人做主,是自己为自己做主。只有内心对善恶是非、烦恼与菩提很清楚,才能对外在其他的同行善友、居士们尽量去关照,尽量去帮助,尽量去启发,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发心和责任。而不在于说,外在的人有问题、有错。它仅仅是人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有错,在我们的标准看来有问题,在我们的观点看来不应该,实际上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不应该,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一天当中要面对的、要接触的人事物非常多,我们只有培养了能够很好地去因应不同的人事物差别境界的时候,我们内心才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不动摇,不受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和左右。

反过来,当内在戒定慧的功夫越来越充足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去影响外在。也就是说,外在的人如果有问题,就说明自己内在的戒定慧的力量不足以去影响别人,我们的功力还不够,所以不能去帮别人,我们应该这样去认识问题。我们回到家里也是一样,不要总认为别人有问题。别人有问题我们有没有去帮助?有没有发过这种心?有没有具体的行为?我们在帮人、利人的过程中,方法得当不得当?

六加行的第一加行: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身所依是佛像,语所依是佛经,意所依是佛塔。扫地有五种功德:第一种功德,令自心清净;第二种功德,令他心清净;第三种功德,众天神欢喜;第四种功德,造就猛利的业;第五种功德,死后往生天界。

我刚刚出家的时候,寺庙里的老和尚告诉我:你学扫地要学三年,学泡茶也要学三年。

大家在寺庙里,做事了好,用功也好,不用担心自己有烦恼,自己说错话、办错事,这些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做错的时候,怎么办呢?如何来以此为鉴,如何在这样一个境界中提升自己?我们在寺庙常常听法师说,我们心灵得到提升,资粮得到累积,往往都是在这些逆境当中得到的,但是我们通常的思维习惯认为,一定是拜佛念经的时候,才是在积聚资粮,不认为遇到这些挫折逆境的时候,甚至说倒茶、扫地、搬椅子、布置场地的时候,也是在累积资粮。

我们今天获得了人身,是因为我们过去造了得到人身的业,所以能够感到一个果报身。我们得到了一个果报身,名为人,我们一生中应当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怎么去做才能成为一个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我们什么时候去做、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都处于无可奈何的状态,看到过去的人怎么过,自己也跟着怎么过,看到社会上时髦的人怎么过,自己也跟着怎么过。

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必须要去把最有成就、最有作为、最有智慧的人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

如果当下我们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当下都没有实际去造作,那你当下在空过。每一个当下都在空过,就是你的每天都在空过,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每一人学习佛法的人,就是要非常清楚我们要做什么事,我们要跟谁一起去做什么事,我们怎么去做这些事,内心里面非常地笃定。

2014.8.23

附:书籍目录

第一讲感悟人生

1.人生何去何从

2.善恶在心

3.云何降伏其心:靠三宝解决内心的问题;受戒功德不可思议

4.环境对人的影响

5.不忘初心常自省:不勿忘初心;嫉妒和骄慢

6.愿力和智慧

7.超越自我

第二讲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1.佛法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

2.佛法与世间法

3.名相无自性,善法是良药:虚妄的名相;善心生智慧

4.圆满的信仰:有信仰才有希望;信心很重要;对治烦恼靠修行

5.学佛的方法和路子:共修的殊胜;用身语意诠释信仰;走佛菩萨开好的路;常到三宝地充电

6.如何与佛法相应

第三讲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1.佛陀开创了生命教育

2.依师熏修珍惜暇身

3.无常是苦

4.苦乐源自内心生命相续无限

5.无明与智慧

6.生命教育,从心开始

第四讲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1.信仰淡化的原因:对佛法闻思不够;实修方法不对;慢心、懒散的习气

2.欲乐与法乐

3.以善法欲对治私欲

4.觉照无常智慧生

第五讲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1.终极信仰与经验传承

2.自他一体惜因缘: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依师要从依友起

3.佛法是心地法门

4.世间善法与出世间法

5.成佛的阶梯

6.发长远心

7.利他与如理听闻

第六讲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1.生命,一道深奥的命题

2.智慧对治烦恼心

3.心上用功得解脱

4.分享佛法这束阳光

第七讲从内心深处苦乐源头

1.融入团队利人利己

2.培养良善的习惯

3.生命真正的价值

4.走进佛法

5.正见破无明五蕴成假我

6.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八讲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1.次第修学

2.如何得解脱

3.珍惜生命

4.共业增上

第九讲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1.修行菩萨道

2.依师学修

3.饶益有情

4.依行践行莫空过

5.把握缘起离苦得乐

6.贵人引路依教奉行

第十讲阿底峡尊者的启示

1.阿底峡尊者

2.佛法是自觉觉他

3.善观缘起深信业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