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何是正方便
于是普眼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⒉。云何思惟⒊?云何住持⒋?众生未悟,作何方便⒌普令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注解]
⒈ 普眼菩萨 圆觉法门观身心无体。世间、出世间,自身、他身,根识、尘境,一切清净。观行成就,顿见如来境界,是谓普眼。普见诸法清净,是大智普眼;普见众生成佛,是大悲普眼。此是悲智双运的普慧眼的化身。
⒉ 演说菩萨修行渐次 前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亦无渐次。或有人说:我已知道了,无须修行了。因此,普眼菩萨欲使教法圆足,请问世尊开始入门之法。
⒊ 云何思惟 观察真妄即思慧也
⒋ 云何住持 悟得妙境安住其中持之不失。即修慧也。下伫听佛说。生闻慧也。从凡入圣必假三慧。故普眼为众咨求。上皆问智也。此下问悲云。
⒌ 假说方便 觉性本圆,妄法本寂,实无所修。初悟之人,迷习难息,所以请世尊于无修之中假说修习方便。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⒈行,坚持禁戒⒉,安处徒众⒊,宴坐静室⒋。恒作是念⒌:我今此身,四大和合⒍,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⒎。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⒏。
[注解]
⒈ 奢摩他
梵文shamata,音译奢摩他,意译止念,或作寂静,亦说为定。于染净境,心不妄缘。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介绍的阿那波那念,意译、念的止息。略说如下:
缘入息出息念,名为阿那波那念。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
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乃至脐处。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
入息出息有二种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入息出息有二种地。何等为二?一粗孔穴,二细孔穴。
云何粗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
云何细孔穴?谓于身中一切毛孔。
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能正了达,如是加行有如是相。于此加行,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以此为因缘,能起身轻安及心轻安,证一境性。
⒉ 禁戒 防禁根门,诫约身口,故名禁戒。戒品虽多,统为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律仪戒者,谓十无尽。取要而言,杀盗淫妄,为四重戒。此四清净,则一切枝叶不生。
⒊ 安处徒众 上下同修,和谐安处。依善知识听三世佛平等法。
⒋ 宴坐静室 宴,静默之意。坐为摄身,身住则心安,心闲则境寂。维摩诘说:不必是坐为宴坐。虽与众同修在一起,不妨在自房室,初中后夜,除论法转读之外,便须静坐思惟,以求闻思修慧圆明。
⒌ 恒作是念 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当如是观。
⒍ 四大和合 古印度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称这四种元素为四大种,简称四大。人的色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皮肉筋骨等属于地,津液涎沫等属于水,暖气属于火,呼吸气脉流注等属于风。
⒎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四大和合才有色,无色则眼根无生。同理,无四大,则无六尘,六根都无从生。
⒏ 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缘根尘生六识,根尘既妄,六识似有,其实虚妄,假说是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⒈。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⒊。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注解]
⒈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根尘是妄,不作攀缘,六识不生,故说无有缘心可见。
⒉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有遍计之执,即认幻是真。有观察之智,即时幻心灭。幻尘既欲灭,幻心俱时灭。
⒊ 非幻不灭 即幻成真,自见如来。无功任运,真如现前。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⒈。垢尽对除⒉,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⒊。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注解]
⒈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 众生妄执幻化是真,佛说幻垢。众生依教远离幻垢,说名菩萨。
⒉ 垢尽对除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
⒊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虚空离识,亦非实有。楞严经说:若有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销殒。迷情所覆,觉处见空。尘影既销,空元是觉。显,谓空销觉现;发,谓妄尽心开。翻覆观之,俱无边际。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⒈清净,彼清净故,十力⒉,四无所畏⒊,四无碍智⒋,佛十八不共法⒌,三十七助道品⒍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注解]
⒈ 二十五有 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
梵王在初禅天。无想、净居在第四禅天。为什么四禅位中另列此三天?因为梵王有见,外道无想,净居只有圣者。与其诸余天有异。
⒉ 十力 如来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所以说名十力。一、知是处非处。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知人可度不可度。二、知过去、现在、未来善、恶无记三种业及顺受现等三报,知所度有障、无障。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五、知种种欲乐,令舍不净增净。六、知诸乘贪、嗔、痴等种种性欲,知即时、异时,谁可度不可度。七、知一切道至处。八、知宿住。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也。十、知自解脱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槃。
⒊ 四无所畏 一、正知一切法无所畏。二、尽诸漏及习无所畏。三、说一切障道法无所畏。四、说出苦道无所畏。
⒋ 四无碍智 与外道辩说或接引声闻缘觉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辩无碍,做到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⒌ 佛十八不共法 只是佛才有的十八种: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通达无碍十七、以智慧知未来通达无碍。十八、以智慧知现在通达无碍。
⒍ 三十七助道品 资助正道,名助道品。亦说是菩提分。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本、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分述如下:
(一)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都不可得。
(二)四正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出,已生善法令增广。
(三)四神足:欲如意足,坚定不移;勤如意足,坚持不懈;心如意足,集中专一;观如意足,智慧观照。
(四)五根本: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五根淳熟,则具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七觉支:正确简择,日见精进,心生喜悦,身心轻安,不失正念,摄心入定,一切善念恶念、善法恶法悉皆舍离。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当的营生),正精进,正念,正定。
(前面说的是世间法,后面说出世间法。)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⒈,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⒉。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⒊,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⒋。
[注解]
⒈ 切实相性清净故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色见空,名为实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说名实相。如此实相,从本已来,自性清净。
⒉ 身清净故多身清净 既于自身证得自性清净,可见一切众生亦同清净。
⒊ 尽于虚空圆裹三世 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三世。
⒋ 平等不动 虚空本无生灭动摇,诸法亦本不生灭。一一当体如如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法句经云。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非相寂灭。本来无所动。然诸法与觉性平等。未名理事无碍法界者。夫理事无碍。要须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
一理全成多事而迁变。即动即静即静即动。生灭广陜一切皆尔。翻覆无碍。今但一向不动。但是摄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观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⒈。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⒉,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注解]
⒈ 遍满法界 佛经所说“法界”一词,要随语境分别理解。法者,其实无量。百法明门所说百法,是为了阐述诸法唯识而施设的一百种基本概念。界者,指对施设的名词规定的内涵范畴。对最根本的心意识,《阿含经》只施舍六心界,即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舍利弗毗坛》施设七心界,在前六界加上意界。大乘唯识学在加阿赖耶识成为八识心王。阐述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施设地、水、火、风四大种是四界,加上空大种是五界,再加上识大种成为六界,再加上见大种成为七界。在读印度,早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前就已经有了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之说。这些都是法界。后来的论师又有一真法界、真如法界之说。一真法界、真如法界是相对于妄识法界而建立的。一切有为的世间法都属于妄识法界,一切无为的出世间法都属于真如法界。妄识法界与真如法界都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产物。此外,还有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法界,即是《楞伽经》所水的“无论如来出世不出世,法界常住”的本住法界。凡夫只能认识本住法界的表象,所以都是妄识法界。圣者才能认识本住法界的实相,圣者认识到的本住法界的实相,就是真如法界。
遍满法界,就是无一遗漏、全部包含所有的法界。以眼根为例,人的眼根本来就有能见所有事物的功能,所以说眼根遍满法界,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六尘、四大,乃至人们总持的一切法门都遍满法界。
⒉ 无坏无杂 以灯光为例。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如一灯光,已满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满。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坏,亦不浑杂。
一室中之空,比喻一法界。诸灯之光相,比喻诸根尘。一灯光容多光相,一光相遍多光中。一一皆然,重重无尽。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