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2.正问不问

发布时间:2024-08-11 01:20:23作者:心经问答网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2.正问不问

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

(识起迷情於正问正答,正问者不离本体而问,是故不落於口述语言也。)

洞山良 禅师曰:「不从口 道!」

〈本性者,本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正问者应以真心问真心,故不从口里道。)

僧曰:「若有人问,师还答否?」

(未识禅机,犹落迷途。)

师曰:「也未问!」

(正问者不问,开悟者不问,见性者更不用问。若也强发问,偏离本体,显未开悟者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身、心问题,行者若智慧具足,用智慧心去观照,均是过程之必然现象,本不用担心,亦不用害怕。若是心不能沉得住气,可找个善知识来参问。若是开悟的行者,智慧已具足,诸法虽不能完全洞悉,但心境应可如如,本无可挂碍。悟者之心为求入无为,更是不随便起心动念。若悟知本性,随缘而应化,不应之时,心亦自寂静不动,不起妄想心念也。

2.释题

「正问不问」,因为讲「正问」都是在讲性空的体,要用空体来发问,怎麽能问得出来?故说正问不问,只能以体去感知、去应缘。如何用空体去感知?那个境界又怎麽样?这是多馀的问!因为问不出来,如果我一讲话,我就离开了那个境界,如果我不讲话就是那个境界。你告诉我:那个境界怎麽样?告诉你时,就不是那个境界了,那你要叫我怎麽讲,故不能讲!

所以在第一个公案中,仁俭禅师看了太后很久很久,在看的当下,体性就显露,眼睛在看,但不起心动念,所以面对的真空,不起心动念,那就是我们本体──本来的面目;如果我跟他说明那个境界,那就是虚幻不真实的,不能言说的。真正谈到我们体性的时候,是不能讲的,所以说正问不问,真正的问是不能问的,你就是没开悟才在问,再问就不实在,问一些不叁不四,问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一些文字相里面的,要解说你才能知道。正问的话,问到体性,没有人可以讲得出来,不应该要问,所以叫「正问不问」。

如果你问说:我的气走到那里?如何解决?问到打坐,怎麽摆姿势?这是色身的问题,故这些都不是正问。如果谈到我们体性的真空实相,这是正问,但是拿出来问,是讲不出来的,所以真正的体知,不能从嘴巴里面去问,是离言说相,是离一切名相。

3.语体文解

「如何是正问正答?」,这位参问者不晓得去那里看来的公案,他提出要正问正答。什麽叫「正问正答」呢?「正问」就是在讲本体性空,空体自会应缘,不落於言诠(用语述说),故本体的话是连问都不能问的,我们说:「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这是後面的公案。「路逢达道人」:这个人是有修证的人,您碰到他时,不将语而默对,不用讲话,不要用语言来互相对话,只是默然地相对。那是什麽境界?空荡的心对空荡的心,你起心动念,他就不跟你相应,所以达道的人相见,是没有话可说的,体空要真正有因缘来时,才会去应缘的。刚说的本体,是不起心动念,自然没有因缘来,圣人的体若没有什麽因缘来,他是不会应缘的;圣人不会碰到你,就问你吃饱了没有?吃了几碗?他的心坦荡荡,没有什麽挂碍。

有同学在打电话前,妄想要怎麽讲、怎麽问,但当打电话来时,拿起话筒却不讲话,不知要讲什麽?我说:「没事!?没事就放下。」他还没打电话前碰到了境界,进入妄想,想要问一问!哪个该要问?想了好久,要怎麽讲?但电话一打通了,却不知道要讲什麽。进入空性,哪有言说?无话可说,就只好放下电话机,好不容易打一通电话,就这麽放下。

当初怎不会动动脑筋想一想,怎麽克服此妄想境?你如果修得好的话,其实也没什麽事,只要你回光返照,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糗事,不能去玩心念、动妄想。所以我们以前那些老参的同学,每次打电话来,老师都是会讲同样的答案,我说:「对!你知道我会讲这样,那就不要再打来。」他已经习惯了此话,但还是要打一打,心才能定下来。後来他也学乖了,既然打电话去回答的话,我大概也知道,我怎麽还要打电话?自己将心放下,不就没事。其实,你不问也可以,甩在旁边也可以,问什麽?不问了,所以正问不正问了。

在这里说「正问正答」,希望禅师你正问正答一下。良 禅师这时候,还蛮慈悲的他说:「不从口 道!」。「正问正答」不能从嘴巴里来讲的。本性者,本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语言道断」你们可以了解,语言不讲,断话封口;「心行处」这里面有很多意思,「处」是浩瀚无量无边的境,包括森罗万相;「心」讲的是第八识本身所有的行相,「行」是第八识微细的习气所感现的,由第七识去执着,这就是「行阴」,你以前所经历的事情,留存在第八识里面的,像看电影,看了那一部,觉得很好玩、很恐怖、...,都留在阿赖耶识里;当这些种子起现行时,或者是气扫到它的时候,它就会现起,微细的现起,并不障碍你;如果,你能不主观意念去抓它的话,它不会像「想阴」那样与你合一。「想阴」是很粗的念头会障碍到你的觉性;「行阴」的行相是轻轻飘飘的一闪,也不会妨碍到你,非常微细的,不注意还抓不到它。「处」呢?我们的六根面对六尘境会产生六识,这叫做根、尘、识叁和合,叁和合会产生无量无边的万象,自己起无量无边的妄想境。

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六根门入六尘,就产生六识相应,根、尘、识叁和合。简单一句话讲,在唯识里就是「生识」;而六根入六尘叫「十二入」,这根、尘、识叁和合在一起就变成「十八处(界)」。所以「十八处」就产生我们宇宙的森罗万象,这些都要学习去灭掉的。我们体性不懂语言,不能讲,嘴巴还不能够表现体性,虽然你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一切尘境,都是行阴,不起相应时,终要灭掉。阿赖耶识有一些行阴也要灭,本身阿赖耶所现的一切相也要灭,都放下时,即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真能够放得下,真能做到这个境界的话,你就是觉者(佛)了。所以「语言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时候是我们真正的空性体。

按语说「动念即乖离本体」:因为现在要讲「正问正答」,正问者没有问、不该问,当然没有问就没有答了,一起心动念就离开本体了。这位僧人还不死心,再问:「若有人问,师还答否?」这段不同「正问正答」,如果还有人勉强发问的话,禅师你还答不答?参者对禅师所答,不能理解,搞不清楚,故又提此一问。所以禅师也就说了:「也未问!」没有人能够将「正问」提出来问的,所以从来没有人问。我们的体性清净,不会挂碍,尤其是真正的本体现出本性时。我们按语说:正问者不问,正问的话,就不用问。见性的人,他也不问,为什麽?他什麽都清楚了,问也多问、白问。若强发问,就偏离我们的本体,这就不是正问了,此位参问者显未开悟也。

我们很多人有善境界,因为没有人指导,自己又搞不清楚,也没有先接触到佛法,然後自己错认境界,就善境界认为是不好的现象,等到十几、廿年以後,就错失很多的机会。所以修行要懂得广结善缘,有时候碰到境界时,人家不能解答的,会间接介绍你去认识别人。自己认识了自己的摩尼宝珠後,才知这个并不是不好的现象。广结善缘有广结善缘的好处,如果无缘认识善知识,而自行胡修瞎练的话,很多善境界都不能够认知的。

最近有位大德,叁更半夜打电话来,问他:「有何事嘛?」他说:「我现在的真气旺盛,不能够压抑它,我的心慌乱得很,该怎麽办?」这些都是他不了解,才会如此地问,若了解的话,就知道如何控制它,如何调理它。所以有时候要多听!多问!就如碰到这个境界的话,其实是善境界,但是他会说:「晚上睡不着。」睡不着觉不是很好吗?也不用吃,不用睡,入禅修的境界!若要睡得着觉,把身体的气导顺了,就能睡了。

人生修行,本来就是这样,境界越高,越要注意了知。有些速成班的道场,交了几万块,上两个月的课,说教完了打坐,认为打坐就是这麽简单的样子。如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去教打坐的,坐姿如何、呼吸怎麽呼吸...。真正的教打坐,是说同学碰到了障碍、碰到善境界,如何来辅导他,让他度过。

以前有个外道,他自称是佛。他有位女徒弟碰到善境界,进入心灵的幻知幻觉,他说这是不正常,回去把病弄好再来。此时正需要他来指导,让她度过,如何从觉知中悟入空相,但老师却告诉她说好了再来。她有所感知、散乱不定,但她认为这些都是她的神通感应,真真假假搞不清楚,其实这是妄心与真实搅和不能分的,在此境界只有用观空智,始能灭一切妄想、觉知。妄想跟真实分不清楚的时候,只以「不能当真」为上策。清净自性本自不黏,修入无为,正在此时。当然,她不知道这是个善境界,这个小姐福德还不错,後来有其他因缘而正常度过了。

所以你如果自己本身有体验,从内心里面放下一切,那正问就没有得问。每在刚开班的时候,有些刚修行的人,有一、两个总喜欢发问的,在一班里面都有一、两个这种人,这种人大多沈不住气,你能说不对吗?一个人听到一句话,他有不懂,就马上追根究底;讲起来,这种人不大适合修禅。修禅的人,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都是一样地放下,反正懂就懂;不懂,跟你解说,你还是不懂;如果能懂就懂了,何必等到问後才懂,这些听後才懂,总是意解呢!

就这样不发问了?不让他问也不行,那时候他会说:「我不懂又不给我问。」譬如现在还有一位老参,听到一句话,就跟我辩说:「这合理吗?这样对吗?」表示他用心听进去了;一个人对任何事物容易看、听进去的,都不适合修禅。要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是禅修的基础。

刚讲的「心行处灭」。我们第一阶段要修行的,就是要让体性现,所以我们不要看了一件事,就看进去,就有意见了,「这好看吗?这漂亮吗?」如果我能视而不见,这是体性在看,是佛性的现量,是可以体来看,但不能起心动念相应。不管人家怎麽讲,你一听,当下可体会,这个人讲这一句话的心态是什麽?了解了,马上放下。有的人讲这句话,都是在破坏、中伤你,体会後就放下。一个人心不清净的话,听了一句话後,就跟他人抱怨,某某人讲怎样怎样,这些表示自心不净。是你心有病、不是他有病,才会把听到的话很在意,再转而讲出去。所以修行是在修这个,同事之间、同修之间,最好坦荡荡的。每一个人在用功时,对境界可讨论,不要嫉妒人家,因每一个人的福德不同。如果,你有些境界,也不要很高兴,因为後来的人也许跑得更快。故认识本性就要舍弃一切的妄想念,才能悟知本来。

这个公案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不问中悟自性。有人说:「老师,你光教公案,也不教佛法,教我们如何修行?」怎麽这样说呢?一个公案,就是一个修行法门,怎麽没教 们怎麽修行?我说,你在上课时,不晓得在听什麽?教你持不语戒,不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吗?你们听了,有没有去做?真正无上心法,是不必教的。这些有为法,都是心不清净的人在用的;如果你心清净,就不要用这些了。我们常讲的:「佛说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一切心包括善恶心,世、出世心法,一个人的心还有病,才要去学佛法;若你没有一切心的话,佛法对你来讲,都无所谓是佛法。最後心无病时,就进入一乘佛法的境界了。心清净无所谓佛法不佛法,但还要不要学佛法?那时候,学佛法只在利益众生,学讲经说法,那时候又是另一个境界。

( 85年6月11日 讲於 龙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