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华方田教授: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

发布时间:2024-07-07 01:17:19作者:心经问答网
华方田教授: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

华方田

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倡和积极追求的修行理念,也是迈入新世纪的现代人应当倡导的一种生活理念。

觉悟与奉献,完整地说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河北柏林寺所确立的生活禅的宗旨。生活禅以此为宗旨的目的是想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强调佛教要以社会人生为本位,以利他为途径,以解脱为归宿,提倡积极地关怀社会、人生和大众,积极地承担责任和义务。突出的是“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这样一种修行理念。在这里,我无意为谁做宣传做广告,我只是觉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种修行理念不仅契合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的精神,也就是契理,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之机。对处于新世纪之初的现代人来说,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净化那饱受物欲困扰而烦燥不安的心灵,可以帮助我们找寻那日渐失落的自我,在对佛法的觉悟中,健全人格,完善人生,自觉自度;在对大众的奉献中,增进智慧,利益社会,觉他度人。

一、觉悟与奉献是契合佛陀本怀和佛法精神的修行理念

佛教与佛法,顾名思义,就是佛陀所悟与所传的教法。“佛陀”,又可简称为“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即彻底地觉悟了真理的人。虽然在佛教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佛”这一名词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佛即觉者”包含了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自觉”,又称“正觉”,指自己得到了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觉悟;二是“觉他”,又称“等觉”或“正遍觉”,是指不但自己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实,而且还要将所证悟的真理向一切众生宣讲出来,让众生都能和他一样达到觉悟。三是“觉行圆满”,又称“无上觉”,是指这种觉悟是最高的、最圆满的。

可以看出,“佛”这一词所具有的这三方面的意义,就已经包含了“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的意思,“自觉”与“觉行圆满”是对人生真实的圆满觉悟,即“觉悟人生”;而“觉他”即普度众生,兴慈运悲,也就是“奉献人生”。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佛”(觉者)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

原始佛教的理论核心是四谛说和三法印说,此二种学说一直是大小乘佛教的理论枢纽,是全体佛法的根本原则。从这两种根本的佛教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追寻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修行理念的原初形态和本来涵义。

原始佛教的核心是阐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佛教的人生观。佛陀所宣讲的苦、集、灭、道四种真谛,就是围绕着人生问题而展开的。其中,苦、集二谛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做出的佛教独特的判断,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并探寻导致人生痛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所昭示的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以及解除痛苦、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和方法。佛陀宣讲四谛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最终达到解脱。认识到现实人生的痛苦本质,不被暂时的、虚幻的快乐所迷惑,这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点,也是人生觉悟的第一步。人生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佛教认为,人的生活和生命不是决定于天神的意志,也不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更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决定于人自身,是人自己造业,自己受报。佛教认为,人生烦恼和痛苦的总根源是“无明”,也就是对人生真实的愚痴无知。认识了产生痛苦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无明,而不是外在的别的什么,这是人生觉悟的第二步。既然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不认识人生的真实,那么,觉悟真理,消除无明,就能从根本上灭除烦恼和痛苦,这就是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涅槃的最初意义就是寂灭,意译为“灭度”或“圆寂”。“灭度”是指灭尽烦恼痛苦,灭除生死因果;“圆寂”是指功德圆满,寂静不坏。因此,佛教所谓的“灭”不是消极的死亡,它虽然包含有肉体死亡的意义,但绝对不等于死,因为在佛教看来,死亡不是最终的解脱,它只是因果流转的一个环节。涅槃作为佛教的终极解脱的境界,所灭除的是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要达到这一解脱境界,就要彻底地体认人生的真实,彻底地觉悟真理,觉悟的真理越多,烦恼和痛苦就越少,彻底觉悟了人生的真实,也就完全地消除了烦恼和痛苦,达到了涅槃,这是人生觉悟的最终境界。道谛是指引导众生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确道路和方法。原始佛教认为,觉悟成佛的途径有很多,共有所谓“七科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八正道”,即八种正确的成佛途径。道谛所强调的是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都按照佛教的道德价值要求去做,这种道德观的主要原则是去恶修善,防止和消除恶的思想和行为,发扬和保持善的思想和行为。而区别善恶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益于解脱,是否有益于对人生真实的认识,是否有益于自己和他人。在原始佛教中,觉悟和解脱虽然主要侧重于自我的身心,但是,关心民众疾苦和社会安定,自正身心,帮助别人,化世导俗,一直是佛教修持的正道,佛法的正旨。只有在对社会和众生的无私奉献中,勤勉精进,永不懈怠,才能断除烦恼,增长智慧,并最终达至觉悟。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原始佛教的三个重要命题,被称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因缘而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人生之所以充满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不懂得“无常”、“无我”的道理,而产生常见和我见。因为有常见和我见,众生就会随时随地执着于人我和法我,从而产生分别妄想,贪爱求取,以至于你争我夺,纷乱不休。相反,如果明了了“无常”、“无我”之理,就必然会减少乃至消除对虚幻的自我和无常的外界事物的贪爱执着,这样,烦恼和痛苦就会随之消解,达到人生觉悟的最高境界——涅槃寂静。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修行理念在大乘佛教那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自觉自利是指自己对人生真实的体认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即自己的觉悟与解脱,也就是“觉悟人生”;觉他利人是指不仅要使一切众生实现对人生真实的觉悟,解脱烦恼与痛苦,达到对生命的终极完善与超越,而且在世俗的生活中,也要无私地帮助别人,使之获得幸福与快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奉献人生”。自觉与觉他,或者说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要达到生命的自觉,独善其身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在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与同情中,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才能实现,而一旦真正觉悟了人生的真谛,就必然会去无私地奉献人生。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佛法真谛的觉悟,才有能力去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反之亦然,觉他利人,奉献人生是觉悟人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觉悟的一部分,真正觉悟了人生,就必然会去奉献人生。

在修行实践方面,大乘佛教提倡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强调的是平等慈悲,自利利他,把自身的觉悟和众生的觉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是主张通过自我的修持,自我的心灵自觉和道德完善,在持之以恒的精进努力中,求得自己和一切有情的共同觉悟,同登涅槃之彼岸。大家知道,所谓“菩萨”,意译就是“觉有情”、“道众生”,其主要特点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这也正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在佛教的理想境界方面,大乘佛教对涅槃概念给予了新的解说,突出了世间和出世间的联系和对众生的关切,强调了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之间二而不二的关系。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而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也就是空。与此相应,众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体认诸法的究竟实相,这就是所谓的“实相涅槃”。世间万法的实相就是毕竟空性,而对诸法实相的体悟和把握,则是涅槃的主要内容,因此,从实相的角度说,世间与涅槃是统一的,正如龙树所说的“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既然世间与涅槃一体不二,对世间真实的认识就是对涅槃境界的追求,然而,世间无限,众生无尽,这就决定了我们对诸法实相的证悟和对涅槃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生命个体的存在也是与社会群体的存在相统一的,离开了群体和社会,不可能有纯个体的存在,因此,个体生命的真正完善和永恒也必须与全人类的普遍完善结合起来。表现在对涅槃境界的追求上,我们固然要自己发大誓愿,要实现自身的觉悟,即所谓的“上求佛道”,还要立志普度众生,众生未度,誓不成佛,即所谓的“下化众生”。这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即“无住涅槃”的境界。

二、觉悟与奉献是应时契机的生活理念。

今天,我们已经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经历了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佛教怎样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怎样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我认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不仅是契合佛陀本怀和佛法精神的修行理念,是佛法中亘古不变之理,同时,它也是适应现代社会人生需求应时契机的生活理念。

人间佛教的思想经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及赵朴初居士等人的倡导而深入人心,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一大亮点。人间佛教的主要特点是以社会人生为本位,关注现实社会的进步,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可以说,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实际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与人间佛教的宗旨是一致的,是实践人间佛教的有意尝试,是为了纠正佛教与现实社会疏离、过分强调出世和个人解脱的消极状态,将佛教重新拉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之中,凸现佛教积极、活泼、开放、应机的精神。

佛教要适应新世纪的社会人生,佛教的理念就必须适合出家僧侣和在家信众的双重需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这样一种如理契机的佛教理念。它既适应于出家僧侣,是一种如理如法的修行理念,表现在日常修习中,发菩提心,上求佛道,增长智慧,自修自度,觉悟人生;发慈悲心,下化众生,广修六度、四摄,奉献人生。它也适应于广大的在家信众,是一种应时契机的生活理念。当然,作为一种生活理念,觉悟和奉献可以有更广泛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自我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对人生的觉悟;遵纪守法,努力工作,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就是奉献人生。

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理念,可以促进社会的道德完善,健全人格,克服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冷漠、精神空虚、物欲膨胀等社会问题,成为医治现代社会和人生疾病的一副良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竞争机制的建立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但是,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来,有的人沉溺于物欲而沦为物欲的奴隶,为满足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危害社会;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有的则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甚至善恶不辨,是非不分。这些现象的产生固然有许多的客观原因,但是最终根源还在我们自身,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是我们对自我和群体、个人和社会、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等关系的认识出了偏差,也就是没有觉悟真理。只要我们转变这种错误的认识,认清自我的本来面目,一切偏执妄想、烦恼痛苦就必然会离己而去,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关心他人和社会、热爱公益事业、幸福快乐的人。这样的人生就是在对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渐趋觉悟的人生,是现实的、当下的、活生生的人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