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资料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广泛好评,除了其盛大的规模、恢弘的气势、微妙的格式、神奇的色彩、严整的序列、有机的运行等外在形式之外,还在于它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但在文化类型上涵盖儒、佛、道三大家,而且在表现方式上作到了形神兼备,古今贯通,内外融合。这场具有丰富内涵和很高文化品位的开幕式表演,值得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细细回味。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佛、道三家构成的统一整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儒家文化的展现方面内容丰富,形式突出,道家文化的展现也比较明显,而在佛教文化方面,则是或隐或显,忽明忽暗,但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笔者认为,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所包含的佛教因素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在很多不同环节和不同层面之中,但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飞天艺术。本次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飞天特别引人注目。这些飞天不但美丽轻柔,而且舞动优雅,靓丽灿烂,实在是美不胜收。飞天属于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佛教经典中常见的正面角色,也是中国佛教壁画、佛教雕塑、佛教小说、佛教诗词中常见的一种题材。飞天为佛教的用语,原意指 飞行空中之天人 。在佛教艺术中,多指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诸佛菩萨的飞行天人。在佛经里,飞天的出现与作为多半是对诸佛的成道、诸佛誓愿,或诸佛弘法事迹的赞叹与供养。譬如阿閦如来成佛时,无量天人在虚空中,以天华、天旃檀香等散在阿閦佛身上,以表示对如来成道的赞叹。此外,在净土世界里也常有天女散花的故事,以表示净土世界的庄严美丽。飞天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在印度山崎大塔的东门、犍陀罗及摩突罗等地都曾发现佛教飞天的浮雕。其姿势多为两足自膝以下轻曲,雕于本尊的上方,以表示飞行于虚空之中。在阿富汗的巴米扬以及中亚一些地方的壁画里也有同样的飞天艺术形象。中国敦煌、云冈、响堂山等佛教石窟中有大量飞天雕画,尤其是敦煌壁画,更可称之为飞天艺术的宝库。如敦煌第320窟中的飞天,色彩丰富,气韵生动。图中的两对飞天,以对称的布局绘于说法图的上端,技巧纯熟,刻画谨细,装饰美丽,是敦煌唐代壁画的代表作。另外,在329窟的窟顶中央,有用花瓣围成之圆形作中心,四周绘以飞天,在云际之中腾翔,宛若追逐一般。所绘的飞天像皆为半裸体,唯在颈项间饰以美丽的金属饰物,并以彩带环绕手臂和上身,绘制的手法精巧细致,工艺严谨缜密。另如浙江普陀落山法雨寺玉佛殿的三尊像,于舟形后光之中也有数尊飞天的雕刻,其飘动之天衣,宛如火焰。这次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的飞天和佛教的飞天在形制、面相、服饰、色彩、动作、功能等方面均基本一致,体现了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
其次是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本次奥运会开幕式中有一个由897人组成的方阵,表现中国古代的印刷技术。当每个演员保持统一平面时,就像是一块雕版,当演员采取不同的上下配合动作时,就体现了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术作为四大文明之一,通过这个节目别具一格地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这种技术其实直接来源于佛教文化。自汉代以后的六七百年间,大量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其数量比儒道两家超出数百倍,这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资源,而且改变了中国的文化风气。佛教认为抄写传播经本功德无量,果报无极,不断激发信徒的抄经热情,加上隋文帝、武则天等皇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经典的大规模抄写流布成为当时文化领域的一大奇观。佛教经典的大量传抄导致印刷佛教经典的强烈需求,而这种需求直接促成了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世界上现存的几种最早的印刷作品均为佛教经典,如西安唐墓出土的7世纪印刷的《梵文陀罗尼经》,发现于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佛塔、8世纪中期以前印刷的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发现于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一座唐墓的单页《陀罗尼经咒》,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藏英国大英图书馆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
《金刚经》,发现于新疆吐鲁番、保存在日本的一卷《妙法莲华经》等,这都证明了佛教文化在印刷术诞生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说,印刷术是佛教文化发展的直接产物,佛教文化和印刷术密切地融会在一起,这已是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雕版印刷术经过宋朝毕昇的进一步完善又产生了活字印刷技术。这种印刷方法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从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第三是丝绸之路。本次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丝绸之路表演很具感染力。一般认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我认为在此之前丝绸之路肯定已经存在,很多考古实物证明在张骞之前,中国境内已经存在来自印度的物品。起源于中国西部的秦人始终在西部地区开拓经营,同处一个时代的南亚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孔雀帝国和雄居西部地区的秦国已经近距离接触,很多人认为西方称中国为 支那 来自早期印度人对中国 秦 的称呼,这种称呼直到玄奘去印度时依然保留着。可见在那个时候,中国内地和西域乃至南亚之间已经存在经贸与文化的交流,中国内地的一些阿育王塔很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在中国建造的。所以说,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与政治、经贸同等重要,可视为开通丝绸之路的三大主要动力,而在这三者之中,佛教不但具有先导性,而且具有持久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影响的深刻性,因为佛教是丝绸之路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文化交往活动。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岁月中,无数南亚和中亚各地来华的僧人穿梭于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上,无数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僧人沿着两条丝绸之路前去西天佛国求法,大量的佛教经典和佛教造像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请到中国,蕴涵着无穷智慧的思想也由此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大通道,佛教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最大亮点,而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彻底改变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文化结构,这可能是丝绸之路留给人类最大的历史遗产,也是丝绸之路最具魅力的所在。
第四是盛唐乐舞。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乐舞令人难忘,在不同的环节出现不同的古代乐舞,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突出显示了盛唐乐舞雍容华丽、妩媚柔美的特点。中国古代舞蹈非常发达,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而一般认为,古代舞蹈均起源于宗教,并发展于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也是这样,始终与宗教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就佛教而言,佛教既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中国古代乐舞的重要题材来源。佛教的法事仪轨中包含大量乐舞性内容,民间乐舞中也包含大量佛教的内容,世俗的宫廷乐舞也难以拒绝佛教的强大影响。这其中既有中国内地佛教发展的促成因素,也有西域佛教乐舞传入内地之后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唐代舞蹈,在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各种文化之精粹,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文化会集的鼎盛景象。那时佛教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中处于强势地位,开放的氛围也促成了佛教文化的空前包容,佛教音乐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西域乐舞的刺激而盛行起来。宫廷燕乐中的天竺乐就包含 天曲 , 天曲 就是佛教音乐。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民间娱乐的场所,有很多僧人成为艺僧,参与乐舞表演活动。佛教乐舞在敦煌等地的壁画以及各种历史文献中均可找到有力的证据。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有33幅世俗乐舞的图像,这里还发现了唐代的乐谱、舞谱、曲子词、变文等,都是由寺院保存的乐舞资讯,有些作品就是出自僧人之手,可以看出当时佛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景象。从龙门石窟的乐舞图演变来看,从北魏到唐朝,传统雅乐乐队使用的钟鼓磬钲等打击乐器逐渐减少,而琵琶、箜篌、筚篥、腰鼓等外来乐器和民间乐器大大增加,这反映了音乐由雅乐向俗乐转变的一种趋势,这也反映了西域和佛教的重要影响。融合大量佛教因素的唐代乐舞集诗、辞、歌、赋于吹奏弹唱之中,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之内,终于走向古代乐舞之极致。第五是和的理念。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通过各种形式展现一个巨大的汉字 和 ,为所有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 和 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但是儒、道两家的核心学说,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儒家讲 以和为贵 , 和而不同 ,表达了对不同人
群、不同阶层、不同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看法,体现了儒家的理想人际关系状态,代表了儒家对社会人伦的关注,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道家讲的 和 则侧重自然之和,强调自然各要素各领域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 和 ,这种 和 的实质是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境界。而佛教所讲的 和 则是和合,是把 和 作为万事万物生成与存在发展的基本机制。没有 和 ,就没有事物的产生;没有 和 ,也就没有事物的存在;没有和,更没有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事物在和中形成,在和中发展,也在和中走向消亡。和合成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根本前提和一切事物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众生相处也是以和为基础,所以,佛教也特别强调和顺、和善、和谐、柔和等,如《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 欢悦和谐,犹如水乳 ,《无量寿经》中所说的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特别是佛教僧团的相处,其基本原则就是 六和 ,即所谓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涉及到处事行为、言论表述、心里状态、法规制度、思想见解、经济利益等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要达到 和 的状态。佛教如此地强调和,所以有人更解释 和尚 就是以和为尚的意思。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被设定为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以和为核心,这的确是抓住了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
总而言之,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在恢弘的气势中展现着精巧的构思,在盛大的场面里隐含着细腻的意趣,在现代科技包装中蕴藏着厚重的传统。悠久的历史积淀,众多的文化元素,灿烂的智慧火花,均令人陶醉,令人赞叹,可谓韵味十足,文脉浩荡,尽管也有一些缺憾,但依然不失为一次圆满成功的演出。在这副色彩斑斓的流动画卷中,佛教文化的因素若隐若现地闪动在很多方面。以上所说只是其中比较明显和主要的部分,而其他方面的联系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绘画、书法、戏曲、卷轴、茶等,都与佛教文化有密切的关联,而所有这些佛教文化的因素也都和儒、道两家密切联系,彼此会通,共同展现了圆融统一的中华文化。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