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净土法门法师:忆佛念佛中即念反观,反观就是禅

发布时间:2024-05-30 01:17:36作者:心经问答网
净土法门法师:忆佛念佛中即念反观,反观就是禅

底下一段讲理一心。「《弥陀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理一心,开悟了。闻佛名号,不只是忆佛念佛,在忆佛念佛当中他能修即念反观,观世音菩萨的修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在念佛里有禅有教,反观是禅。

如果常读大乘,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心性这些开示,在念佛当中能够体究,体察、参究,不是研究,研究用心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像宗门一样提起疑情,不要求答案,就是有问题不求答案。为什么?求答案你就用了第六意识,不求答案不用第六意识,时间久了豁然开悟。所谓是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没有疑情不会开悟。你找答案就错了,不找答案,我有问题在,没有答案,才会豁然开悟,不一定在哪一句经文、不一定在哪一句佛号。鞫其根源,鞫跟审的意思是一样的,追究它的根源。

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如果跟自己自性不能相应,他就不会开悟。怎么体究之极就会忽然相应?因为自性里没有念头。自性是什么样子?清净平等觉这是自性。有没有自性清净觉这个名?没有,名是假名。所以念佛念到杂念没有了就是清净,念到分别没有了就是平等,念到迷惑破了就豁然觉悟,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有执着、有分别永远不开悟,这个要记住,分别执着要不放下,你搞经教搞一辈子,这就是我常讲的佛学,你所得到的是什么?叫佛学知识。佛学知识从哪里来的?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现出来的,烦恼,他怎么会开悟!所以佛法讲参,大乘不管哪一宗,念佛也不例外,叫你参究,没有叫你研究。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叫参究。离意,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就是不执着;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分别、不执着;阿赖耶是妄想,阿赖耶是记忆,不需要想前想后,不需要妄想。心意识有,不用它,一心专注在佛号,对佛号有疑情不求解释,时间久了他自然得三昧,叫念佛三昧。三昧得到之后不要放弃,继续下去就会大彻大悟,这一悟,清净平等觉全现前了,这是理一心。见谛,谛是真理,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就好像梦醒过来,醒过来境界是什么?是一真法界,你见到了,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现前了,这个境界现前就是你成佛了。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你所成的这个佛叫分证即佛,你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没圆满。这个不圆满就是因为你还带着妄想的习气,也是大乘教里面常说的无始无明烦恼的习气,无始无明断了,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了,真断了。

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老太婆,那个里头有没有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不敢说没有,但是不多,会有,为什么?他们从事一心再向上提就是理一心,你看他好像是个很胡涂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什么他回答你都是阿弥陀佛,他没有第二念,功夫不得了!「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你不要看他愚,古大德常讲愚不可及,聪明智慧的人比不上他,他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种人在佛法里讲,这种人就是圣贤,不是凡人。凡人有妄想、有执着、有习气,圣人没有。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成菩萨、成圣、成贤,这些经文开示我们就特别注意。蕅益大师《要解》里讲得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话讲得好!这句佛号一定要念到心里开悟,见本性佛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明心见性的结果,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为上也」,最可贵的是理一心。

...

观世音菩萨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用耳根,所以菩萨慈悲,千处祈求千处应,他不是先见到,他是先听到。接受到有缘众生的感,菩萨自然就应,用什么方式应?《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说明一个什么事实?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自己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他怎么会有分别执着。所以,佛菩萨在世间现身,在六道、在世间现身,都是如幻如梦。你跟他有缘,你见到他了,没有缘的人没见到他。见到他一定得利益,他会让你感受,我们中国人讲气分,外国人说磁场,你感受他的磁场。在这个磁场里面,烦恼不生,习气不会现前,正知、正觉、正念会现前。为什么?他跟自性通了,五伦、四维、八德,佛家所说的三藏、三学、三慧,六根、六尘、六识,这些东西无非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因为有障碍,它不能现前。我们今天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这叫二障。烦恼里头,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它们起作用就是轮回,迷惑、造业、受报,受报时候又迷惑、又造业、又受报,永远在流转,它停不下来。如果哪一天停下来,六道就没有了。我们只要知道六道还在,我们就肯定自己烦恼习气没断,为什么?断掉它不存在了。没有断,外面境界会影响我们,心为境转很苦,六道众生。真正觉悟了,转过来了,你就得自在,转过来怎么样?是境随心转,不一样了。我心善,境界没有一样不善,我心恶,这世间没有一样不恶,就是外面境界随着我们自心转。

观世音菩萨修耳根,耳是闻,他闻自性,自性之外的他不缘,专一。所以,他修的法门叫反闻自性。《楞严经》上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无上道是妙觉果位;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不是普通人,妙觉位再来的。妙觉再来,永远不失妙觉,也就是说,他永远不曾起心动念过。为什么?起心动念这个虚妄的境界没有了。那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也度不了众生,境界没有了,你度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观音菩萨真实慈悲,遍法界虚空界,剎土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哪个众生有苦难他全知道,他化身去了,分身去了。自己的本身在阿弥陀佛讲堂,坐在那里听经如如不动,神识从头顶上出去,到哪里去?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讲经教学的道场他全知道,他去听经去了。诸佛所讲的经论不是相同的,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诸佛所说的这一切经,他都圆满的得到了。得到之后,告诉诸位,灾难来了害不害怕?告诉大家没事。灾难发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一心不动,这比什么都重要。要坦然、要镇定,我们这个心不会被境界所转,说一句容易懂的话,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是第一桩重要大事。你不怕,你就生智慧,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怕一害怕,心一乱,那就麻烦大了,就随业流转。所以在平常一定要养成,叫修养,养成什么?养成真正认识生命,就是要肯定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你就不会怕死了。

...

所以「耳当自端」举这一个例子,即为观音大士反闻自性之耳根圆通。「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因为观音大士这个法门与我们念佛有密切关系。你看印光大师,这是依循过去祖师大德的教诲,教我们怎么念法。佛号从心中生起,这个注意,怎么注意?我心是阿弥陀佛,所以佛号从心中生起。心里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从外头来的,不是你心里头的。这个意思很深,又不能不知道。心里头真有,什么是真有?念念不忘,是心里头第一桩心事,念念不忘。有时候好像忘记,其实没忘。就像我早年在台北景美我们的华藏图书馆,过年的时候,有一位老居士,应该有七十多岁,过年,来拜年、来看我。告诉我,他说:法师,我这几年念佛功夫很得力。我说:好,太难得了!他说:我什么都放下了,可是还是有一桩没放下。我说:什么东西没放下?孙子没放下。他并没有一天到晚孙子孙子,他没有,他没有念。但是什么?他真的心里没有放下。我就告诉他,我说:你把阿弥陀佛跟你孙子两个对调一下,你就成功了。怎么对调?孙子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孙子,这个念头一改变的时候,你的功夫真得力了。

这个对调会不会有罪过?你要晓得,你那个孙子真的是阿弥陀佛,他不是假的。谁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的孙子是众生,他本来是佛,他本来是哪一尊佛?本来就是阿弥陀佛。你能做如是观,你的境界就转过来了。这不是大不敬,这是帮助你到西方极乐去成佛。你到极乐世界成什么佛?你跟阿弥陀佛学的,你将来学成了,还不就是阿弥陀佛吗?阿弥陀佛绝对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我是阿弥陀佛,你们可不能用我的名字」,阿弥陀佛绝对不会说这个话的。阿弥陀佛是究竟圆满佛,每一尊佛都能修到究竟圆满,修到究竟圆满就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所有一切诸佛的通号,每一尊佛都能称阿弥陀佛。佛没有名号,从究竟圆满上来讲,统统是阿弥陀佛。那释迦牟尼呢?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教化众生,从众生上起的,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我们要问,哪一尊佛不清净,哪一尊佛不仁慈?每一尊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性德,菩萨的名号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这华严境界。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不是妄想,是帮助我们提观照功夫,在一切时、一切处统统能提得起来,这叫真念佛人。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第二念是阿弥陀佛,第三念是阿弥陀佛,一切念全是阿弥陀佛。你怎么不会往生?肯定往生!麻烦出在哪里?麻烦就出在执着,执着是错的,执着是末那变现出来的。末那是染污,染污的根源。这个根必须把它拔掉,就用这一句名号,把所有一切不善的根全拔掉了,这个东西太好了。净宗无比殊胜方便,令一切有缘众生,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个修行方法,他真听懂了,真听明白了,依教奉行,他这一生肯定作佛去了。

所以「不逐闻尘」,尘是什么?声音,音声,色相、音声,不会受它的影响。你听到了、你看到了不受影响,要在这个里面学习。我们一般像看电影一样,你可以欣赏它,你不会生起执着的心,不可能生起;也就是说,你不会占有它,不会想把这个拥为己有,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支配的念头,尽情去欣赏。欣赏什么?自性之美,自性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变成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你都可以欣赏。不能迷,什么叫迷?起贪瞋痴慢就迷了。欣赏当中不生贪瞋痴慢,这是什么?方老师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不生烦恼。他会赞叹,自性无量无边的功德,能生能现,不思议的境界,叫佛知佛见。你看《华严经》,华严境界多美、多殊胜,自性变现的。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自性变现的,那是自性一念不善变现的,诸佛菩萨境界是一念纯善变现的。善跟不善平等的,因为你没有分别,你没有差别,平等境界现前。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八十九面第六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大士不逐闻尘,返闻自性,是为端耳。如是演申,不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目。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这一段文说的是《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他是怎么成佛的?他是怎么修的?在《楞严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就是经文里面讲的,「各自端守」,端正身心。以观音菩萨为例子,观音菩萨是耳根,他的功夫是六根里面的耳根。耳是对外面的,它的境界是音声,我们一般人耳都是向外,会被外面境界影响。观音菩萨他用的是相反的,他闻自性,不向外面,就是不逐闻尘,闻尘就是音声。所以他回过头来反闻自性,用这个方法他得到禅定,从禅定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如果我们对外,肯定会被外面境界染污,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生起贪瞋痴慢,这就叫造业。用菩萨这个例子,我们将它引申,如果我们眼不逐色尘,眼的对象是色,不逐色尘,能够反观自性,那我们的眼就端正了。观世音菩萨耳根端正了,眼也端正了。

「如是六根,不逐六尘,朗照心源,方名端正,故为第一也」。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不是初学的境界,连老修也达不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个功夫不容易!现在在这个时代,能够用观世音菩萨这种方法的,可能就找不到了,没有人能够像观音菩萨。那我们要成就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念佛,这个方法跟反闻自性比起来容易太多了。反过来之后,眼所见的是色性,耳所听的是声性,身所触的是触性,明心见性。这个道理我们懂得,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可是做不到。念佛这个方法,我们有地方下手,我们能做到。念佛容易,功夫浅深不等,讲到最深处,比观世音菩萨这个方法还要高。确确实实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或者在一切法门当中,念佛是第一。念佛人也必须要端正身心,不但我们往生有把握,往生的品位就很高。所以前面浅的解释,身心端正举儒家的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取这个。我们六根不应该接触的,我们尽量远离,这样就好。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只有远离干扰,这是最高明的一个方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