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信愿法师:一心不乱的真义

发布时间:2024-02-28 01:19:47作者:心经问答网
信愿法师:一心不乱的真义

《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阿弥陀经》的经文,相信大家非常的熟。大家早晚二课有没有读诵《阿弥陀经》啊?《阿弥陀经》最让人家起苦恼,就是这一段经文。

〖一心不乱的真义〗

信愿世界各地四处弘法,最常被信众问到的问题就是:“信愿师父!我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很怕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请问大家:“你刚才在我们四会六祖寺的念佛堂,虔诚的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你在念佛当下会不会打妄想?”不会哦?会还是不会?有的会有的不会。好。有的人打妄想非常的担心。

今天早上有一位老菩萨,不晓得现在还有没有在现场,她下午因为女儿有事,请她赶回家,她特地早上要请问师父,因为她内心极为担心,她跟我讲:“师父!我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实在非常的担心,不知道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她真的非常担心,因为她一边说一边哭,我好好的跟她安慰。这个老菩萨她因为要赶回家,不然下午留下来听经闻法,我想她心中的担心一定会减少,甚至消除。

很多人就是因为担心,心中打妄想,并没有念佛念到《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因此非常的担心,怕自己妄想障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对于念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道理你了解了吗?如果不了解甚至错解经义,你虽然很认真的称念,但是心中会充满怀疑,顾虑、担心。因此《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讲到“一心不乱”、讲到“心不颠倒”,你要深入了解经义。

中国净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五部九卷,有一部叫《法事赞》。《法事赞》的下卷就是对《阿弥陀经》简要批注(以偈颂的方式批注)。其中《法事赞》批注《阿弥陀经》,这一段往生修因的经文。

善导大师并没有把“一心不乱”解释为念佛要念到入禅定、证悟所谓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并没有这样解释。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的一位祖师。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是楷定古今之疏,最能够令我们净业行者,依教奉行,如果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解释《阿弥陀经》,这一段往生修因的经文,也解释成念佛要念到入禅定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那我们就一定要念到内心进入禅定,不能理一心也要事一心,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善导大师并没有这样解释,可是你会说念佛不是要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吗?纵没做到事一心不乱,也要做到功夫成片。我们从善导大师在《法事赞》的解释,也没说要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才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最困扰念佛人的知见,几乎都在“一心不乱”,这一句经文,但是我们这次弘法讲座,时间并不是很多,信愿并没有很多时间,可以来向大家详细的报告。如果你真的有心探讨净土深义,我可以从台湾把一心不乱的DVD寄到大陆来给你们,好不好?(编者注:《一心不乱的真义》(国语16集)可以登陆http://jingzong1980.blog.163.com/下载)

那么善导大师在《法事赞》,如何解释这一段《阿弥陀经》往生修因的经文呢?善导大师说: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以这些偈颂法语解释这一段《阿弥陀经》的经文,我把善导大师《法事赞》的大意向大家解释,大家明白了,你不必在担心。你念佛没有念到入定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或者你念佛的功夫不好,你念佛会打妄想,你念佛伏不住妄念,这一些你都不会担心了。因为善导大师没有这样的解释。我会用一点时间,再从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正意义。

“极乐无为涅盘界”,这一句是讲极乐世界是无为、不生不灭的净土世界。“无为”是从佛的真如称性而为, “不执着”所以叫做“无为”。不执着发愿修行,不可思议的愿行功德,从真心发愿起行,成就涅盘的净土世界,所以叫做“无为”。“涅盘”是梵语,“涅者不生,盘者不灭”,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做生灭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叫做不生不灭世界。在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当然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不对?无为涅盘的净土世界是由法藏菩萨以古佛真心成就的。

“随缘杂善恐难生”这一句就是,凡夫随各人得遇佛法的因缘,杂行杂修、自力心行。所修所行因为是有为、有漏、有上功德,所以不能感召无为、无漏、无上的涅盘世界,因为因果不相符。所以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因此我鼓励大家,以阿弥陀佛的名号真心称念,体悟阿弥陀佛的本愿义理。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你就相应阿弥陀佛无为涅盘的净土世界。所以《无量寿经》,世尊告诉我们明信佛智,不要怀疑佛智,阿弥陀佛的智慧就是选取名号对十方众生毫无遗漏的绝对救度,所以我们顺着阿弥陀佛选取,以名号救度我们的方法而修行,就是念佛。那这样你念佛的心,与阿弥陀佛的愿心就相契相应,“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第三句“故使如来选要法”,如果请如来选重要的往生修因之法,如来会如何选呢?

底下一句就说出答案了“教念弥陀专复专”,如来会教导众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善导大师在《法事赞》,还用了两个“专”字,第一个“专”字就是,舍圣道门取净土门;第二个“专”字就是,舍自力心取他力心,也就是一心念佛。在诸行与念佛二门,选取念佛修行,虽然选取念佛,但是有人以自力疑心念佛,有人以他力信心念佛,所以要以信心念佛,不要以疑心念佛,要以他力念佛,不要以自力念佛。善导大师的开示实在用心良苦。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从《法事赞》的偈颂法语,善导大师把一心不乱解释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就是“专心”,所以“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内心专念佛,不要想其它的事情,不要心有旁骛。

譬如现在大家在念佛堂,静静的听经闻法,如果你身上带着手机,一直希望家人朋友打电话来,可能你有事情等着电话,当你的心一直在想:“可能有人会打电话给我,所以虽然在听经闻法,我还是不愿意把手机关掉……”。那这样你心里在想,可能有人会打手机给你,所以你的心在想这件事情,没有专心在听我讲经,那这样叫做“二心”,不叫“一心”,如果你仔仔细细专心听我讲经,从我所讲的法语当中,体会净土妙法,那这样你就叫“一心听经”。

同样的道理,念佛的时候也要一心念佛,拜佛的时候也要一心拜佛,持戒的时候也要一心持戒,诵经的时候也要一心诵经,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为“专心”,法然上人也解释“一心”为“专心”。但是有一些非是净宗祖师,对于一心的解释,确实会解释为禅定的一心。

解释禅定的一心,念佛要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会令根机猛利的上根者用功修行,这对上根人而言当然没问题,但对下根人而言,问题就很大了。

那么从阿弥陀佛慈悲发愿,要以名号度众生的立场来看,“一心”是要念佛念到入禅定吗?好!我们来看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是如何发愿的。

“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要度十方众生,四十八愿有三愿是阿弥陀佛选取广度众生的方法,这三愿叫做“摄生三愿”。“摄生三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在四十八愿之中,哪一愿是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绝对的救度呢?就是第十八愿。因为你把四十八愿每一愿仔仔细细的读几遍,你就发现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言绝对的救度。

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第十八愿大家一定要谨记在心,好!请大家跟我念一遍: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请放掌。

第十八愿的因愿文,每天早课晚课读诵几遍,你了解了法藏菩萨的愿心,你绝对不会心中担心,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众生是法藏菩萨发愿以名号要救度的对象。

我们要问:十方众生,到底什么样的众生,是法藏菩萨要救度的主要对象?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如果法藏菩萨要救度的主要对象是圣人,凡夫是附带的,那可能真的一心不乱,就是要念佛念到入禅定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如果法藏菩萨要救度的十方众生主要对象是凡夫,圣人是附带的,那么一心不乱意思,就应该是“专心念佛”的意思。因为“专心念佛”,凡夫可以做得到,念佛要念到入禅定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凡夫不容易做得到。

我们要了解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这一句因愿文,主要是指凡夫或圣人,我们一定要从佛经世尊的解释来理解,因为佛解释佛的誓愿,是最标准、最正确、最真实。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有没有解释法藏菩萨所发的第十八愿的意义?当然有。《无量寿经》在下卷世尊对于法藏菩萨所发的,第十八愿有一段解释的经文,叫做第十八愿成就文。世尊这样开示: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诸有”这二字,指的是三界众生,三界众生就是二十五有众生,三界的众生就是凡夫。我们从世尊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的解释,我们就明白法藏菩萨以第十八愿要救度的主要众生,是三界的凡夫。好!我们得到答案了,三界的凡夫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我们是人道的众生、六凡的众生,我们就是凡夫。

那请问大家: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要以名号救度三界的凡夫众生,会不会要求众生念他的名号,念到没有妄想才加以救度,会不会?会还是不会?会的人请举手。一个。有的不敢举手。好!不会的请举手。哇!大部份的人都举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