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问答网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六、第一、二、三内观智慧

发布时间:2022-10-13 11:46:29作者:心经问答网

六、第一、二、三内观智慧

上次跟大家解释过,当定力达到足够深度的时候,修行者如何透过了悟身心独特性质,而达到见清净,同时修行者也能够经由分辨身心现象差别的这种智慧,而达到见清净。

在毗婆舍那修行当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妄想,是进步最重要的条件,因为毗婆舍那是一个心的训练,所以观察当下的心是非常重要的,随时观察当下的心理状况是妄想,或是任何情绪作用,这是修行毗婆舍那要能顺利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修行者观察妄想时,他的态度是要了解妄想的真面目而不是令妄想赶快消失。

在坐禅及行禅当中,一切妄想生起的时候,都必须觉察并观照这个妄想,或者有任何的回忆,回忆过去的情形,或者计划未来的事情,或者心中生起任何影像,或其它情绪作用,快乐、悲伤、忧愁、焦虑、懒惰、懈怠等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情绪作用生起的时候,修行者都必须注意觉察,观察当下生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很准确的很密切的注意,然后心中做记号,一直注意观察这一切妄想消失为止。如果能够勤观妄想,不移漏掉任何一个妄想,定力就能越来越深,妄想就会越来越少,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目标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于是就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的真理。如果修行者不能勤观妄想,他移漏掉很多妄想懒的去观,他的定力无法加深。因为他的心中常常夹杂妄想在干扰,妄想一直是那么多,这样子就无法专注修行目标,达到长的时间,当然也就无法透视了悟身心的现象,因此在坐禅、行禅当中,觉察到有妄想必须立刻用心注意观察这个妄想,这时观察妄想的正念必须要很专注、很有精神、很准确、密切,而且要稍为快妄想、妄想、妄想,这样子观察妄想的正念才能越来越强而有力,持续不断,妄想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最后消失,反过来如果观察妄想的正念不够强,只是浮上的、肤浅的这样的观察,或者观察得慢,妄→想、妄→想、妄→想,这样子妄想会继续存在,正念力量会越来越弱,最后忘失了正念,跟着妄想跑了。因此观察妄想的心,必须是很有精神用心注意、很准确、很密切的观察,而且速度要稍为的快,妄想、妄想、妄想,这样子专注的观察下去,一直到妄想消失,妄想消失时你就了解到妄想并不是恒常的,不是常久不变的,妄想也是生灭无常的。

这时你了解妄想的无常性,无常是身心三种共同现象的一种,我们修行的时候精勤来观察妄想,具有两项利益,第一项利益就是了悟到妄想是无常的性质,第二项利益,观察妄想到妄想消失之后,心就能够专注,观察修行目标。越勤观妄想,观察力越敏锐越能够专注,定力会越来越深,因此在坐禅或行禅当中,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妄想,觉察到有妄想的存在,必须立刻用心注意的观察妄想。

在毗婆舍那内观修行法当中,观察妄想对于定力还有慧观的进步,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力。如果修行者能够很认真、很精进努力修行,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保持正念,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观察一切动作移动的过程会越仔细,于是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当修行者的定力渐渐加深,观察腹部起伏,从开始上升到上升的中间,然后到上升的最后,他都能够观察的很清楚,腹部下降也是一样,从一开始下降到下降的中途,到下降的结束,从头到尾注意的观察很清楚,如果修行者能够持续的专注腹部上下,观察它的开始、过程、结束,这时修行者的定力相当好,有时候修行者会发现在腹部下降和上升的中间有一个空隙,意思是说腹部下降到底,下降的移动动作结束之后,这时停顿住了还没有开始上升,这中间会有个空挡,在这空隙时,修行者没有任何目标可以观察,所以他的心很容易向外跑去打妄想、胡思乱想,为了防止在下降和上升的中间,空档的时间里打妄想,这时修行者可以在这空隙填入一个目标,也就是观察坐,观察自己坐的时候,上半身直立的情况,修行者可以专心的感受自己上半身直立的情况,而不去注意头部的形状或身体的形状,或手的形状,只观察上半身直立的形态好象是划一条直线,这是风大的作用,支持上半身的作用,当修行者观察下降,下降的过程到下降结束,腹部上升的动作还没有开始,这中间空隙的时间,修行者用心注意观察感受上半身直坐的状态,然后内心做记号说坐、坐、坐,然后上升的动作开始就继续观察上、上、上,这样修行者就观三个记号,也就是下、坐、上,如此修行者的定力会越来越好,因为心起妄想的机会越来越少,有时候修行者观察下降到下降结束,然后观察坐之后还有空隙存在,还有空挡的时间,在这空挡的时间很容易心会跑掉,打妄想会忘失正念,这时修行者可以填入观察感触有很多接触点可以观察,譬如:臀部和地面接触,所接触的感受,接触的感觉,看是要选择右边的臀部或是左边的臀部接触地面的感觉,或两手接触的感觉,或手和脚接触的感觉,或两脚接触的感觉,乃至嘴唇接触的感觉等等,修行者可以选择一个很明显的接触点来注意感觉,同时内心做记号说触,如此修行者就有四个记号了,他观察下、坐、触、上,这时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够观察的很准确,于是他的定力更好,心更加活跃敏锐,也就是说在下降和上升的中间空挡的时间填上坐,也就观察下、坐,但下降和上升之间的空隙变得更长更大时,修行者必须填入坐和触,而观察下、坐、触、上,这样子修行者的定力会越来越深,乃至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的真相。

同样道理,在行禅当中,如果你观察左脚、右脚、左脚、右脚,可以观察得很好,很顺利,这时应该增加的记号,一步需要做二个记号观察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当你观察两个记号时,能观得很清楚、很专注、很轻松愉快,你就必须再增加到三个记号,这时观察举起、跨出、落下,当你一步三个记号能够观察得很好,这时可以增加到四个记号,当你脚举起时,可以观察脚举起的移动,做记号说举起,当你跨出时,注意感受跨出的移动,做记号说跨出,当你脚落下时,注意感受落下的过程,心理做记号说落下,当你的脚底平平的接触到地面时,注意接触的感觉,同时做记号说触,于是你完成举起、跨出、落下、接触的观察,然后更进一步当接触时,你的重心会慢慢向前移动,你的前脚会感受到压力,脚底向地面压下的感觉,所以你的心专注感受脚向下压的压力,而不去注意身体的其它部份或身体重量的移动,完全只注意脚向下压的感觉,同时内心做记号压下,于是就有五个记号,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更进一步,你可分别脚跟举起时是一个过程,所以你就可以观察脚跟慢慢举起的动作,同时内心做记号举起,接着脚尖部份要慢慢提起,注意脚尖慢慢提起的移动过程,内心做记号说提起,接下跨出、落下、接触、压下,于是就有六个记号,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当你六个记号慢慢的经行、行禅,你能观察的非常顺畅,非常的清楚,而且相当容易的就能够观察,这时你的定力已达到相当好的程度。

进一步可观察到动机在脚要举起之前,要举起脚跟之前,你要注意想要举起脚跟的动机,你就可以观察动机,或者观察说想要,然后观察举起,然后脚趾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于是你就有七个记号,先注意到想举脚的动机,做记号说动机,然后观察举起、提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当你能够轻而易举的观察这七个动作很清楚,这时须要更多的记号,因为你能轻易观察这七项部份,于是每一个部份能观得更仔细,可以做二次的记号,或三次的记号,于是观察到动机,举起、举起、提起、提起、跨出、跨出、落下、落下、接触、接触、压下、压下,如此你能够更加深你的定力,然后乃至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移动之前你都能觉察到有一个要做动作的动机提起、提起,动机跨出、跨出,动机落下、落下、接触、接触,动机压下、压下,大家可以注意到接触的感觉是没有动机,因为脚向下落下的过程,当脚落到地面时,是自然而然产生接触的感觉,心理没有事先生起动机,所以除了接触没有动机,其它的动作之前,都有想要做这样子动作的动机存在,所以当你能够很容易的察觉到这一项动机,你就要注意观察这个动机,同时做记号动机或想要,当你这样子观能够观察的很清楚而不费力,这时你的定力已相当的深。

但是如果你不能够做到,你就不应该这样子观察这么多的记号,当你观察这么多记号时,如果你感觉到心理紧张疲累,感觉到身体沉重,身体觉得疲累,那就表示你不能够观察的好,不能够做这么多的记号,你就不应该观察,就不应该继续做这么多的记号,应该减少记号数目,直到你能够很轻松、很自然、观察很清楚的程度。也许你只观察说动机举起、跨出、落下,或者说动机举起、跨出、落下、接触、压下,能不必费很大力气能够观的很清楚分明,那么应该照着这数目来观察,在注意观察的时候,必须要用心注意、很密切、很准确的来观察每一个移动、感受移动的过程,不应该是很肤浅、很轻柔表面的观察,如果只是很浅,表面的观察心就很容易跑掉、打妄想,于是你一面胡思乱想,一面走路行禅,这时并没办法达到真正修行的效果,因此你不应该很肤浅、很表面的观察,必须振作精神,用心注意、很准确、很密切观察感受移动每一个过程,当你的定力越来越好,渐渐的你感受到脚步很轻,有时像在空中走路一样,脚步好象没有接触到地面,有时感觉好象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一样,感觉地面会摇动,有时好象走在绵花上脚接触地面上的感觉非常柔软,你很容易的能够一步一步的走,每一个移动都很容易而且很清楚的观察,于是你能观察到移动本来真实的样子,这时完全没有脚的形状,脚的感觉乃至于当你的定力更深,你完全没有自我身体存在的感觉,这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只有一系列的举起、举起、举起、跨出、跨出、跨出、落下、落下、落下,只感受到移动,还有一个在观察移动的心,这时就去除掉有一个在走路的人这种观念,因为在当下你所观察到只有单纯移动的过程,或单纯移动的感觉,没有脚的存在,没有自我身体的存在,没有自我的观念,这时没有一个人在走,没有一个我在走路,有时当你脚落下的时候,你的脚会反弹过来,有时在脚跨出时,你的脚会自然向前跨出、向前滑出去,你一点都不须要费力,这些是风大的独特性质。

风大的独特性质就是具有移动性、动作性、振动性,及支持性。走路是风大的作用,当你很清楚的体验到风大的作用时,会发现不是一个人在走路,也不是一个我在走路,你很清楚的亲身体验到透过了悟风大的独特性质,这种智慧你就能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这时所观察到是一系列分开的小动作,而且不断的生灭、生灭一个小动作生起,然后迅速消灭接着下一个小动作生起,迅速消灭,经由自己亲身直接的体验到观察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会发现这些移动一个接一个迅速生灭相续不停的现象,让你了悟到身体移动是无常的,这时就了悟到身心的共同性质,身心的共同性质是无常、苦、无我,这三项是一切身体现象与一切心理现象所共有的,每一项身体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每一种心理现象也都是无常、苦、无我,因此我们说无常、苦、无我,是一切身心现象的共同性质。

在行禅当中,当你发现脚的移动只是一系列分开的小移动,一个接着一个生灭相续,此刻你完全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观念,于是你透视了悟到风大的独特性质,及共同性质。脚的移动只是单纯的自然过程、自然现象,不是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众生。你已去除有一个人在走路,一个我在走路,一个众生在走路,这种错误见解。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之后,就不会生起贪欲、瞋忿、愚痴、傲慢、嫉妒、怀疑、昏沉、掉举等等一切的烦恼。

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才会生起,如果你认定身心现象是一个人、一个我、一个众生,那么这个人、我、众生他就有欲望,想要发财、富有,这个人想要英俊、美丽,想要具有崇高的地位,当总统、总理,当他人对这个人不礼貌或污辱,这个人就会生气发怒,这个人会嫉妒、自私、骄慢,这一切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都是因为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生起,当你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你就去除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于是一切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不再生起,而烦恼是痛苦的根本,痛苦的原因,当烦恼不再生起,烦恼被灭除掉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再生起,于是你解脱一切的痛苦,能够过真正的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

因为你的心很清净,没有任何的烦恼,所以当你能够很精进专注的行禅时,能体验到这一些不寻常的经验,这是第一层的观智。第一层毗婆舍那的智慧,叫做色心分别智,也就是能够分辨身体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差别,或者说分辨物质现象与精神的差别,当你的定力更深,能够透视了悟到身心现象的生灭,渐渐的了悟到身心现象都是无常、苦、无我,这种智慧是第三层毗婆舍那智慧。第三观智,有人翻译叫做三法印智,也就是了悟到无常、苦、无我等三项性质。

当修行者肯精进努力修行,他的正念保持持续不间断,于是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内观觉悟力越来越锐利,在行禅当中能进一步觉察到动机的存在,而且觉察到动机越来越清楚,于是观察动机举起,动机提起,动机跨出,动机落下、接触,动机压下。

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动作在它发生之前,必然先有动机的存在,如果没有动机不会有一切的动作发生,是动机造成动作的产生。当修行者定力够深,能够觉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动机的存在,譬如说要坐下之前,先觉察到有一个想坐下的动机,于是马上观察这个动机,并且做记号说动机,然后开始坐下,观察坐下的移动过程坐下、坐下,同样的要站起、伸手、曲手、开门、关门、举手等等,先注意到动机之后才观察动作移动的过程。在禅修训练时,观察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必须像蜗牛一样,把动做放慢仔细来观察,不应像兔子一样,每一个动作做的很快,你就无法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

毗婆舍那修行者在精进禅修的期间,训练自己将一切的动作尽量放慢,譬如在你伸手的时候,必须慢慢的伸手,专注观察手伸出移动的过程,必须注意移动的本身,而不是注意手的形状,然后内心同时做记号,伸、伸、伸,必须做十五次,乃至二十次或二十次以上的记号,这样才能够将动作尽量放慢,尽量仔细的观察,于是你的定力越来越深,你所观察感受到的是许多小的伸出动作,彼此分开,完全没有自我身体的感觉,这时你就去除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

\

当我们还没了悟到伸手的过程,他的独特性质真实面貌,我们就会认定是我在伸手,我的手伸出去,于是你就有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你就会生起贪爱、瞋怒、傲慢、愚痴等种种烦恼,这一切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是痛苦的原因,但是当你透过很仔细很慢的专注观察、感受到一系列小的移动,彼此分开的移动,这一系列移动的过程,不是人、我、众生,于是你会去除人、我、众生的错误见解,所以一切烦恼不再生起,能够解脱痛苦。

因此为了要透视了悟风大的独特性质,要了悟移动的真实面貌,我们必须放慢一切的动作,正念专注的观察每一个移动过程的一举一动,没有遗漏,没有间断,这样定力就能够越来越深,乃至你能够觉察到每一个动作之前的动机,于是你观察动机伸出、伸出、伸出,动机缩回、缩回、缩回,动机坐下、坐下、坐下,动机举起、举起、举起,有时候你发现到当你观察动机之后,动作自然的发生,譬如在行禅当中,当你定力相当好观察到动机非常的清楚,你观察想举脚的动机之后,脚会自动的慢慢举起,观察到想要跨出的动机,脚它自动的跨出,不必费力,有时候脚会跨得太出去,你自己无法去阻止它,无法去控制它,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命令脚举起的人,不是命令脚跨出的人,不是命令脚落下的人,是动机令脚举起,动机令脚跨出,动机令脚落下。动机是因,脚举起、跨出、落下的动作是果,有因才有果,有动机才有动作,如果没有动机就没有动作这时你了悟到因果的关系,因果的法则。

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观察到的动机,你会发觉是动机造成手伸出,动机造成手握住,动机造成手舀菜,动机造成手缩回,动机造成口张开,动机造成手送入,动机造成咀嚼,当你很清楚的觉察一切动作的动机,你了悟到动机与动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时你完全没有人、我、众生这种错误见解,你发现世界上所存在的只有因和果,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我、众生,这是第二层毗婆舍那的智慧,第二观智,也就是了悟因果法则的智慧,如果你想要达到这一层的智慧,你必须要很有耐性不能太快,一切动作必须放慢,如此训练后,经过不久的时间,你就能达到这一层观智,而很重要的关键是在于你必须具有持续不间断的正念,能够让观察的正念持续数小时,乃至半天,乃至整天,如此定力会越来越深,内观觉悟力变得锐利,而能够透视到身心的真实本质,能够觉察到动机的存在。最后愿大家正确了解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方法,对这样修行方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付出勇猛精进,努力修行让正念持续不间断,定力越来越深,生起锐利的内观觉悟力,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独特性质与共同性质,达到一层又一层越来越深的内观智慧,最后都能够离苦得乐证悟涅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问答网